前言
据《环球时报》7月1日报道,硅谷著名风投人彼得·蒂尔在接受专栏作家罗斯·杜塞特的采访时透露,埃隆·马斯克已悄然放弃了他曾经最热衷的梦想之一:火星殖民。
蒂尔在采访中直言,2024年是埃隆不再相信火星的一年。
这一判断并非来自SpaceX的技术受挫,也不是因为火箭爆炸让他退缩,而是源于一次对话带来的意识形态冲击,当马斯克意识到,即使登陆火星,人类社会的问题依旧无法摆脱,他的太空乌托邦信仰彻底崩塌。
蒂尔表示,马斯克曾试图以火星作为重启人类文明的政治避难所,但如今他已认清:火星并非净土,人类的旧病将一路跟随,所以直接破防了。
火星殖民的政治幻梦:从乌托邦到意识形态困局
硅谷投资人彼得·蒂尔的爆料,揭开了马斯克火星殖民计划的真实转折点。2024年,这位曾豪言“让人类成为多星球物种”的科技狂人,在与DeepMind首席执行官哈萨比斯的对话中突然沉默——当对方说出“我的人工智能可以跟着你去火星”时,马斯克意识到,**他设想的火星殖民地永远无法摆脱地球的政治基因**。
这一冲击直击马斯克最初的政治愿景。早在2012年,他在伦敦皇家航空学会提出火星殖民计划时,就将其定义为“重启人类文明的政治避难所”,试图通过建立一个“直接民主”的新社会来逃避地球的官僚主义和意识形态束缚。
然而,2024年的现实让他清醒:即便人类登上火星,美国政府的预算赤字、政治正确的人工智能算法、甚至选举政治的博弈,都会通过技术和人员流动渗透到这颗红色星球。正如蒂尔所言,火星殖民从科学项目异化为政治工具,而马斯克最终发现,任何太空乌托邦都无法逃脱地球权力结构的引力。
这种幻灭在马斯克的公开言论中清晰可见。2025年3月,他在威斯康星州的集会上宣称“火星将是美国的一部分”,甚至将星条旗插上火星视为“昭昭天命”的延续。
这种政治化的表述,与他早期“逃离地球政治”的理想形成鲜明对比,暴露了火星殖民计划的内在矛盾——当技术野心遭遇现实政治,乌托邦必然崩塌。
资源困局:从稀土依赖到星际供应链的致命弱点
马斯克的火星梦破碎,更深层的危机在于星际殖民无法摆脱地球的资源锁链。正如美军将领在CSIS论坛上承认的,美国军工体系对中国稀土的依赖高达80%,火星殖民同样面临类似困境。
火星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稀土材料:从维持生命系统的传感器,到火箭发动机的耐高温涂层,再到人工智能设备的核心元件,都离不开中国主导的稀土供应链。
即便未来实现火星本土开采,初期仍需依赖地球的稀土储备。例如,微生物采矿技术虽被证实可行,但启动阶段仍需从地球运送特定菌种,而这些菌种的培育同样依赖精密电子设备,其生产链条深深嵌入中国主导的全球供应链。
更严峻的是,火星殖民的资源需求与地球形成竞争。根据SpaceX的规划,建立自给自足的火星城市需要每年发射数百艘星舰,这将消耗巨量的稀土资源。
而中国作为全球90%稀土加工能力的掌控者,只需通过出口管制就能直接影响火星计划的推进速度。这种脆弱性在2025年4月的稀土反制措施中已显现:中国对7类中重稀土的出口限制,直接冲击了美国航空航天企业,火星殖民所需的高性能磁体和光学设备供应链陷入混乱。
技术现实:从星舰爆炸到政治正确的算法阴影
尽管马斯克坚称放弃火星殖民是意识形态选择,但技术现实的残酷同样不容忽视。SpaceX的星舰项目在2024年经历了多次灾难性失败:6月18日的试飞中,火箭在升空后爆炸,导致价值数亿美元的设备损毁。更致命的是,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以“音爆影响环境”为由多次推迟试飞,暴露了太空探索无法脱离地球政治监管的现实。
这种监管延伸到火星殖民的核心技术。例如,火星基地的人工智能系统需要遵循地球的数据隐私法规,而美国政府的“政治正确”算法审核可能限制关键技术的应用。
马斯克曾设想在火星建立“自由意志主义天堂”,但现实是,火星殖民者的医疗记录、能源分配甚至生育政策,都可能被地球的法律体系远程干预。这种“数字殖民地”的前景,让马斯克意识到,技术的星辰大海最终仍被地球的政治引力锚定。
结语
马斯克的火星梦破灭,本质上是人类文明困境的缩影:我们试图通过技术逃避现实问题,却发现所有解决方案都带着地球的烙印。正如美军将领在CSIS论坛上承认的,任何战略竞争的背后都是资源与意识形态的双重博弈,火星殖民也不例外。
当马斯克说出“无处可去”时,他或许终于明白:真正的救赎不在火星,而在如何重构地球的政治与资源体系。毕竟,若无法解决地球上的稀土依赖、意识形态对立和技术霸权,即便登上火星,人类仍将重复同样的困局。
信息
马斯克被曝放弃殖民火星计划 2025-07-01 大河报
爆料:马斯克放弃大计划2025-07-01 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