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煤,要变成算力的火。”8月22日上午,这句话在2025中国算力大会的会场里像火花一样蹦出来,直接把所有人的注意力从手机屏幕上拉回到舞台。没有冗长的致辞,没有客套的背景介绍,中国移动副总经理李慧镝用一句话把山西的未来、AI的痛点、国家的算力焦虑,一并打包塞进短短十秒,台下先是一愣,随后爆发出掌声。那一刻,大家意识到,今天不是来听PPT的,是来见证一场“由云向智”的硬着陆。
故事得从芯片说起。国产AI芯片这两年像春笋一样冒出来,算力指标一个比一个漂亮,可真正落地时,开发者常被一道“适配墙”撞得鼻青脸肿:驱动不兼容、框架不认、工具链缺失,折腾完一圈,模型还没跑起来,预算已经烧掉一半。中国移动干脆把“芯片+平台+认证+服务”四个环节焊成一整块铁板,取名“芯合”。它不是又发一张标准清单,而是直接给你一个“搬家队”:你把芯片或软件交过来,平台替你跑完测试、迁移、认证,再把一份“即插即用”的体检报告递回去。过去三个月才能搞定的适配,现在按天计费,最快48小时搞定。一位做异构加速卡的创业者在体验区当场算了一笔账:人力成本砍了七成,上市时间提前一个季度,省下来的钱足够再做一次流片。现场有人小声感叹,“这不是平台,是救命绳。”
“芯合”只是把门推开,真正让人冲进来的是升级后的移动云MaaS。名字听着拗口,功能却直白:把训练大模型的门槛打成地平线。依托中国移动自建的智算中心和“九天”技术底座,MaaS把算力、框架、工具链、监控、运维做成五把扳手,整整齐齐码在一张工作台上。开发者不用再写冗长的调度脚本,也不用半夜爬起来看GPU温度,拖拽几下就能搭出一条从数据预处理到模型上线的流水线。一位做电商推荐算法的小姐姐现场演示:她把自家10TB用户行为日志拖进界面,勾选“自动特征工程”,泡一杯咖啡的功夫,模型AUC已经涨了3个百分点。她说,以前这些事需要一个四人小组干两周,现在一个人一下午就能交差。台下掌声再次响起,这一次带着程序员特有的“终于不用加班”的快意。
如果说“芯合”和MaaS解决的是“怎么算”,那么真正决定“在哪算”的,是山西的三连击。山西曾靠煤炭点亮半个中国,如今却要把自己点亮成一张全国算力网的关键节点。中国移动山西公司把省里顶尖高校、算力硬件厂、AI软件公司拉了个群,取名“山西省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当天就建群、发公告、拉项目,一分钟没耽误。中北大学和中国移动山西公司的联合实验室同步揭牌,教授们拎着服务器钥匙进场,学生还没开学,GPU已经开始冒烟。更硬核的是,国家超算太原中心、山西移动智算中心一起接入北京市算力互联互通平台,晋京之间的光缆像高铁一样跑数据,延迟压到毫秒级。过去山西挖煤,现在挖比特,挖得更快更绿。
绿电是最后一环。国家能源集团山西电力公司、中国移动山西公司、山西联通、山西电信四方现场签约,把火电厂的余热、风电厂的弃风、光伏电站的弃光,统统接进数据中心,机房里的服务器像插上移动充电宝,一年能省下上亿度电。一位电网工程师算了笔账:同样一度电,过去只能炼钢,现在能跑十万亿次浮点运算,碳排放还更低。山西的能源故事从“黑色煤海”翻页到“绿色算力”,翻得干脆利落。
论坛散场时,夜色已深,可场馆外的大屏还在滚动播放实时数据:接入“芯合”的芯片型号又多了两条,MaaS平台上新建的模型数突破一万,山西到北京的光缆利用率冲上92%。有观众在出口处拍照发圈,“谁说山西只有醋和煤,人家还有AI和光。”配图是灯火通明的国家超算太原中心,像一座不夜城。
把镜头拉远,这场论坛不过是2025中国算力大会的一个侧影,却像一枚精确制导的钉子,把芯片、算力、能源、区域协同、绿色低碳这些宏大命题钉在一起。过去我们谈AI,总绕不开缺芯、缺电、缺人才;今天中国移动用一条“云智算”的解题思路告诉市场:缺的不是资源,是把资源拧成一股绳的方法。山西的煤可以炼钢,也可以炼数据;北京的算法可以跑在千里之外,却像在隔壁机房;开发者不再被硬件绑定,创意落地只需一杯咖啡的时间。
散场通道里,一位从北京来的投资人边走边打电话:“山西的项目必须看,政策、算力、绿电全齐活,再不上车就晚了。”他的声音淹没在人潮里,却准确地踩中了这场大会的心跳。煤与算力、传统与未来、能源与智能,在中国移动的剧本里,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一道加法题。答案写在那句开场白里——山西的煤,变成算力的火,烧出的是整个数字中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