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老司机驾新车)
1、脑机接口行业分析
·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脑机接口作为平台型底层技术,下游应用场景丰富,医疗领域可针对难治性残障或疾病(如瘫痪、渐动、抑郁、帕金森、失明等)提供新治疗方向,非医疗领域在教育、娱乐、康养、军事、社会安全等领域亦有较大想象空间与应用前景,已成为各国科技竞争的重要赛道。行业发展从实验室研究阶段逐步向商业化拐点临近,全球范围内自2000年后,尤其是2015年后进入加速发展期,相关高校、实验室及初创公司陆续涌现成果。长期来看,脑机接口未来可能与机器人、AI融合。当前行业处于早期阶段,全球市场规模约20 30亿美金,以非侵入式产品为主,年化增速保持10%以上;医疗领域应用占比更高,主要集中于肢体运动障碍患者(如高位截瘫、肢体功能运动受限患者),并已逐步向意识认知障碍、精神心理疾病、感觉缺陷诊疗等方向拓展。马斯克的Neuralink目前专注肢体运动障碍,2026年年初将探索视觉恢复方向的产品临床试验。
·政策支持与产业链:政策层面,国家将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纳入‘十四五’规划重点前沿科技项目,工信部、科技部、药监局、医保局等多部门近年频繁推出支持政策。地方层面,北京、上海、四川等地区自2025年起陆续出台脑机接口五年行动规划方案,推动产业落地。产业链方面,上游以核心器件为主(如侵入/半侵入式脑接口的植入电极、芯片),中游涉及信号解码、放大及传输技术,下游覆盖医疗及非医疗应用场景。医保局于2025年3月发布的神经系统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中,新增3个脑机接口单独立项,提前为行业铺平收费路径,目前部分省份已明确具体收费价格。
·技术进展与企业布局:脑机接口按信号方向分为输入式(向大脑输入信号用于疾病筛查或诊疗)与输出式(意念控制);按植入方式分为侵入式(需手术、壁垒高)、半侵入式、非侵入式、介入式。技术进展方面,海外领先企业Neuralink的手术机器人迭代加速,第二代机器人植入单根电极仅需1.5秒(第一代约17秒),已完成7例患者植入,2025年计划植入20 30例,年末探索语言方向,2026年启动视觉恢复临床试验,远期规划涉及多功能综合应用及意识存储探索。国内企业中,阶梯医疗作为侵入式脑机接口领先企业,2025年初获单笔一级市场最大融资,产品已推进至人体临床阶(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段;博瑞康专注半侵入式脑机接口,与多家神经专科医院合作开展临床试验,行业地位领先。上市公司布局方面,爱朋医疗脑电采集装置已上市销售,子公司深圳鹏瑞脑科学研发儿童多动症、癫痫相关非侵入/半侵入式产品;三博脑科辅助国内早期项目临床转化,与南开大学合作完成国内首个介入式脑接口人体植入;程天科技基于康复医疗设备搭载脑机接口产品,与清华大学高小龙团队合资成立北京脑联科技探索侵入式研发;翔宇医疗2025年6月脑电图机获批,后续计划申报系列脑机接口应用产品;创新医疗参股杭州柏林脑机,推进康复相关脑机接口产品研发。此外,美敦力(海外神经调控产品上市)、品驰医疗(国内帕金森DBS产品销售)、强脑科技(非侵入式智能假肢及睡眠等领域应用)等企业亦在相关领域布局。
2、外骨骼机器人行业分析
·行业概况与技术进展:外骨骼机器人按应用场景分为医疗、工业、消费领域,按能源形式分为有源和无源版。有源版靠驱动装置施加力矩,通过杆件和绑缚装置传递力,提供助力,成本较高(普遍7000元以上,机构版达数十万至百万元);无源版依靠弹簧、减震器等分担负荷,重量轻,价格2000-4000元。行业面临硬件成本高(电机、传感器、减速器占比超60%,依赖进口或定制)、有源版自重过重(电机影响助力效果)、人机协同待优化等痛点。近年来,AI赋能提升动作控制精细化,脑机接口与外骨骼融合可实现意念驱动,增强人机协同。发展历程上,海外60年代始于军事实验室研发(体积大、重量重未落地),80年代走向实用并拓展至医疗(如日本筑波大学1997年研发HAL打开康复领域大门),21世纪延伸至汽车装备、物流等工业场景(如EXO上肢外骨骼用于福特流水线);国内00年代由清华、浙大等高校启动研究(早期军工领域发展快),2017年起初创企业涉足康复领域,2018年左右推出工业版对标海外。
·国内外企业案例:海外龙头企业各有策略:美国EXO2005年成立时专注军用外骨骼研发(与洛克希德·马丁合作),2012年转型医疗,通过并购和推新综合布局医疗、工业、消费版;2024年其美洲市场收入占比34.9%首超本土。日本Cyberdyne 90年代研发HAL,2009年推出首款商业化五代产品,医疗版获日本厚生劳动省认证,逐步拓展至美洲、欧洲等市场,2024年美洲收入占比34.9%首超本土。以色列Rewalk个人版外骨骼全球首家获FDA认证,通过并购反重力训练仪、电刺激产品完善康复生态,受益于美国退役军人管理局及Medicare报销政策,美国市场收入占比持续提升。瑞士Hocoma未上市,产品深度整合AI技术(如Logmat Pro搭载VR眼镜提供沉浸式训练环境),获FDA和CE认证,适应症覆盖中风、脊髓损伤、脑瘫等患者。国内企业中,翔宇医疗主业为康复器械,在研脑控上肢、下肢及踝关节康复机器人,其脑机接口系统可捕捉使用者大脑意图信号实现意念控制;成天科技2025年6月推出2500元消费级无源外骨骼,3月获近亿元B轮融资用于技术迭代和脑机研发。
Q: 外骨骼机器人可以按照哪些维度进行分类?
A: 外骨骼机器人可按应用领域、结构、能源形式分类;按驱动方式可分为有源版与无源版。有源版通过驱动装置施加力矩,经平行杆件与绑缚装置传递力以实现助力或辅助行走;无源版无需电池与马达,依赖弹簧、减震器等机械部件分担负荷,重量更轻但助力较小。
Q: 外骨骼机器人目前主要的应用场景有哪些?
A: 外骨骼机器人主要应用场景包括医疗康复、军事、工业以及消费领域。
Q: 全球及中国外骨骼机器人市场规模的发展预测如何?
A: 2024年全球可穿戴外骨骼机器人市场规模为17.6亿美元,预计2032年将增长至305亿美元,复合增长率约43%;中国市场2021年规模为4.4亿人民币,预计2025年达42亿元。
Q: 外骨骼机器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A: 外骨骼机器(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人未来可能向轻量化、智能化及快速商业化方向发展,脑机接口与外骨骼的整合或实现意念驱动,增强人机协同,目前海外及国内多家公司正研发集成脑机技术的外骨骼产品。
Q: 外骨骼机器人行业目前面临哪些主要问题?
A: 主要问题包括硬件成本较高、人机协同与自重问题。
转自:市场资讯
上一篇:科技转型下的万物云人才变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