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粒好种子 变幻盘中餐
武汉多基因编辑技术让大豆油品质比肩橄榄油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然 通讯员 王璐 陈雪莹
五谷杂粮、蔬菜水果,都源于一粒粒种子。
从传统选育种,到基因编辑,对种子品质精益求精,让人类不仅能吃饱,还吃得更好。
近年来,武汉着力打造全国农业科技创新样板,围绕“武汉·中国种都”建设,集聚全省80%的种业企业,形成从基因编辑到新品种推广的完整产业链。
精准修饰基因
汇聚优点于一个品种
“通过自主专利的多基因编辑技术,我们能去除大豆的腥味物质,同时将大豆油油酸含量从20%提高到80%以上,品质堪比橄榄油。”武汉艾迪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汪杰博士说,该品种已完成中试,正进行法规注册,推广种植后,将广泛应用于植物蛋白产品。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该公司实验室看到,科研人员熟练地处理种子萌发的细胞组织,将其接种到培养基上,经过基因编辑后的植物细胞,被放入培养室,在精准设定的室内温度与光照条件下进行培育。
汪杰说,基因编辑不是转基因,转基因是将外源基因转入到植物中以获得原本不具备的生长表现,基因编辑只是对植物本身具有的基因中的某些“词汇”进行擦除、精简或润色,并不插入作物原本没有的外源基因。近年来,控制大豆株高、节间距离、结荚数、荚粒数、抗裂荚等产量相关基因以及高蛋白、低雌激素、低植酸等品质相关基因相继被发现。依托工程化的基因编辑技术平台,以优良品种为载体,分别对相关基因模块进行编辑,可将优越特性汇聚到一个品种。
基因编辑技术正在重塑传统农业。以往,育种专家需要花费数年甚至数十年时间,通过不断杂交、回交和筛选,才能将目标性状聚合到一起。如今,基因编辑就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极大地提高了育种的效率和精准度。
打造种业创新策源地
为餐桌增添花色
6月底,华中地区最大的自动化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在武汉试运行,这座超级“种子银行”,可保存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30万余份。每一份种质资源都承载着独特的基因密码,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素材库”。
丰富的种质资源、先进的育种技术,共同孕育出创新的种子。汉产蔬果不断上新,为餐桌增添花色。
武汉亚非种业有限公司研发的亚非皱叶菜在盒马门店上架,很快获得市场认可,月环比销售增长高达80%。它与花菜、甘蓝是近亲,但口感更鲜嫩,维生素C含量更高。
口感细腻、酸甜适中、入口爆浆,武汉楚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吉诺比利”番茄,是新一代果蔬两用品种,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新疆等多地成功种植,种子还出口到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
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位于武汉东湖高新区,其选育研发的“荃优607”水稻品种,集成多个优异基因,具有高产、抗倒伏、耐高温低温、一级米品质等特点。该中心负责人陈超认为,武汉种业高质量发展,得益于“科学家+企业家”联合创新模式。目前,武汉国家农创中心已聚集16位农业领域院士,逐渐形成“企业出题、院所出智、成果共享、利益回馈”的良性循环。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每一粒优质种子的背后,都蕴藏着农业科技的创新与突破。武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布局、优化政策环境、激活创新资源,全力打造种业创新的重要策源地,让更多汉产好种子香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