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工智能软件已被大众广泛应用,而植入了AI功能的玩具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这类AI玩具能与儿童对话、教授知识,联网后可快速调取古诗古文、自然科学知识,甚至解答算术题,开机后会保持监听状态,通过语音实时启动,凭借自主决策功能,让交互体验不断优化。不过,其隐私安全问题也引发了广泛讨论。
市民小张近期购买了一款带AI功能的玩具闹钟,本想送给小侄子,却因为看到网上关于AI玩具可能泄露隐私的讨论而犹豫,最终将玩具闲置在宿舍。类似的顾虑并非个例,有人担心隐私泄露,使用后会及时关闭玩具;也有人认为大数据时代信息难免泄露,并不担心。
记者调查发现,AI玩具多在网上销售,价格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不少商家会在信息页注明隐私保护承诺,包括儿童数据控制、聊天记录保护、严格遵循数据安全标准等。由于AI的核心是数据,AI玩具的每次使用过程都会被后台记录,用于完善数据库和算法,以提升回答质量。
天津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的薛万利表示,数据是AI发展的重要支撑,交互中难免产生数据流动,人们在享受低成本智能化服务的同时,也参与了AI的发展。对于隐私保护,他建议市民在选择产品时,关注厂商官方网站是否在网信办备案;使用过程中可采用无痕浏览、定期清理数据,最简单的方式是不使用时关闭产品。
薛万利还提到,国内对数据保护高度重视,对正规厂商的约束不断细化,相关数据知识产权立法也在逐步规范。厂商会从技术层面进行隐私化处理和安全防范,确保数据正规使用。公众只需有隐私保护意识即可,无需过度担忧。
记者 胡晓翔 宛艳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