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30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张棉棉)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人才要素是生产力要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核心要素。为更好地发挥政府对AI人才的引导作用,政府需以战略统筹者、制度供给者、生态构建者、国际协作推动者四重角色发力。
“当今世界,人工智能技术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而国际合作是提升我国AI人才全球竞争力的有效路径。”谈到AI发展现状,国家发展改革委培训中心(宣传中心)国际合作培训处负责人、高级经济师高燕飞认为,自2022年底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普及以来,各国对AI人才的争夺愈发激烈,我国需更积极主动地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我国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人才培养模式需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主动推动AI教育变革,将技术实践与理论教学结合,培养具备深刻理论功底、强大实践能力及跨学科综合素养的复合型人才。”采访中,高燕飞提到了在德国最新的人工智能战略中,2025年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将提高至50亿欧元,并专项支持研究机构,构筑人才磁场,吸引并培育人工智能精英;斯坦福大学与OpenAI、DeepMind合作开发的大模型教学方案,以及路易斯安那大学系统推出的16小时AI通识微证书课程等模式,认为这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实践值得国内高校借鉴。
据高燕飞介绍,我国提出的《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旨在帮助全球南方国家加强技术能力建设。具体包括完善人工智能和数字基础设施布局,开展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交流,合作推动数据依法有序自由跨境流动,提升人工智能数据语料库平等多样,支持在联合国框架下建立人工智能安全风险评估框架等。
人才要素是生产力要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核心要素。为更好地发挥政府对AI人才的引导作用,政府需以战略统筹者、制度供给者、生态构建者、国际协作推动者四重角色发力。
首先,战略统筹者,政府应继续强化政策协同与战略研究,破解“顶层设计碎片化”,制定全产业链人才图谱,建立跨部门协同平台。第二,制度供给者。应持续打通产教堵点,重构产教融合模式,建立算力资源共享和动态课程体系,并创新评价与激励机制推行分层分类评价机制。第三,生态构建者,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激活创新动能,加强对基层人才倾斜政策,并建立区域人才协同网络。第四,国际协作推动者,推动构建跨境合作生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升人才在全球范围当中的竞争力。
也就是说,要留住人才,就要从人才的培、引、留、育上多下功夫,实现政府和人才的双向奔赴,形成良性互动。高燕飞也强调,人才的引进,一定要立足于国情省情市情县情,在自主可控的基础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传统干部培训体系如何转型?高燕飞提出三大方向:
重塑思维与素养:将“数字素养”“AI思维”作为核心能力嵌入培训全过程,培养干部对AI技术原理、应用场景、伦理风险及治理框架的理解力,使其具备运用AI辅助决策、优化治理的能力。
革新内容与模式:课程设置大幅增加数字经济发展、智慧城市、网络空间安全等内容;教学方式引入虚拟仿真、智能分析等技术,实现沉浸式、互动式、精准化培训。
优化师资与资源:构建多元化师资库,吸纳科技专家、企业实践者与跨界学者;整合线上优质平台资源,打造动态更新的智能化学习资源库,支持干部随时随地按需学习。
从国际合作到政策机制,从干部培训到产业实践,采访中,高燕飞的思考始终围绕“人才”这一核心。“人工智能时代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生态的竞争”。高燕飞总结,“既要通过国际视野吸收全球智慧,也要以政策创新激发内生动力;既要推动教育变革培养新生力量,也要以开放姿态汇聚全球精英。”在她看来,人工智能不是颠覆,而是赋能——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模式,和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评价机制,既能破解当下“卡脖子”难题,也能为智能时代奠定可持续的人才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