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年AI转型访谈录行业洞察内参:企业掌舵者的云战略速查手册
报告共计:80页
AI转型浪潮下:个人与企业的破局之路与未来图景
当人工智能从实验室走向产业一线,一场关于效率、创新与生存的转型正在各行各业上演。从放弃铁饭碗的创业者到探索前沿技术的企业掌舵者,他们的实践与思考,正在勾勒出AI时代的生存法则。
个人转型:AI是工具,而非“魔法”
在广东清远,何秋剑的故事成为许多人观察AI个人创业者的窗口。这位有着15年国企影视制作经验的从业者,2023年毅然辞职,一头扎进AI影视创作的浪潮中。他的起点并不光鲜——第一单AI订单是制作一张图片,耗时五天,仅赚10元。但如今,他已成为中石化、浙江卫视等机构的签约合作方,平均月收入达4-5万元。
“AI最多只能帮你提速80%,但创作思路短期内无法替代。”何秋剑的感悟道出了AI工具的本质:它是效率加速器,却不能凭空创造价值。在他看来,想要借助AI立足,影视基础、审美能力、创意构思等“硬核”能力必不可少。他曾用一个下午完成999感冒灵的商业广告片,看似高效的背后,是对脚本的精准调整、镜头语言的熟练运用,以及对AI工具(如Midjourney、Pika)的深度掌握。
这位“一人企业”创始人的经历印证了一个道理:AI降低了行业门槛,却抬高了竞争维度。想要在AI时代突围,持续学习的内驱力与专业能力的沉淀,比单纯依赖工具更重要。
企业变革:从工具应用到组织重构
当个人在AI浪潮中寻找定位时,企业的转型路径更为复杂。特赞创始人范凌博士带领团队开发的Atypica.ai,正在重新定义AI Agent的边界。与传统AI工具不同,这款产品通过大语言模型模拟真实用户行为,让多个AI智能体协同完成大规模用户访谈,低成本实现市场洞察。
“我们不是做效率工具,而是构建‘主观世界的模型’。”范凌解释道。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调研中,他们通过模拟多类家庭用户的决策逻辑,精准发现“多孩年轻家庭更青睐MPV车型”的需求;在产品测试中,让AI扮演健身爱好者,快速判断不同巧克力配方的接受度。这种“发散优先”的思维模式,打破了传统市场调研的局限,为商业决策提供了多元视角。
而在联易融副总裁沈旸看来,AI原生企业的核心在于“人均效益的质变”。他以Midjourney为例:11人团队创造超1亿美元营收,人均效益成为衡量AI转型成功的关键指标。在企业落地中,他更倾向于“小切口”突破——从预订会议室、风控模型优化等高频场景入手,让员工直观感受AI价值。比如,通过AI打通会议室系统与用户个性化需求,原本需要人工匹配的“靠窗、看海”等诉求,如今可自动完成,准确率从86%提升至100%。
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组织内部。沈旸观察到,AI正在瓦解传统的“专业化分工”,推动企业向“全能型团队”转型。过去需要10人团队完成的项目,现在2-3人借助AI工具即可落地,会议从“两周一次冗长讨论”变为“一天三次快速迭代”,每个人都能成为端到端业务的负责人。
未来图景:人机共生的新平衡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AI的影响已远超技术层面,正在重塑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在其预言中描绘了这样的未来:2049年,智能眼镜将构建“镜像世界”,现实与虚拟的叠加成为常态;每个人都拥有AI助理,就像今天的GPS一样普及;职场中,中层管理岗位将大幅缩减,人机协作成为主流模式。
这些预言正在逐步落地。在内容创作领域,AI让“一人电影”成为可能,普通人借助工具即可完成编剧、导演等工作,但真正打动市场的,仍是那些融入独特思考的作品。在教育与医疗领域,个性化服务成为趋势——AI可根据学生学习习惯定制课程,根据患者基因数据调配药物,但人类的创造力与同理心仍是不可替代的核心。
值得关注的是,AI并未消除“努力”的价值,而是重新定义了努力的方向。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想要在变革中立足,都需要具备两种能力:一是对AI工具的驾驭力,二是不可被替代的“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创造力、共情力、持续学习的热情。
正如何秋剑所说:“AI是时代的红利,但能抓住红利的,永远是那些愿意沉下心来,把工具变成能力的人。”在这场转型浪潮中,真正的赢家,将是那些既能拥抱技术变革,又能守住自身价值的个体与组织。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80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