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号乘组又过了一周了,在新一周之中,做了什么?
这不,载人航天工程在2日,发布了“太空快递”签收之后,神二十乘组在忙些啥的消息,再次让我们看到了我国航天员们在太空之中的任务成果,不得不说这真的太繁忙了,执行了不少的任务。
那到底有哪些,做了什么?下面我们就一步一步来看看,同时,对于我国神舟二十一号乘组来说,准备如何了呢?一个一个来看。
天舟九号送货之后!神舟二十号乘组工作扎堆
的确,在我国天舟九号发射之后,其上行了物资不少,超过了6吨,作为全球实力最强的货运飞船,这都是“小意思”,然而,在大量的物资运输之下,必然也会有更多的实验设备出现,这是空间站常态事情,所以,大家看到我国天舟九号送货物之后,也是看到了我国航天员乘组的任务不少,在公布的详细细节之中,都可以明显看出来,比如: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安装了最新“上线”的植物高效培养技术试验装置。在完成初始状态设置、加电测试,确认装置运行良好后,空间站内的新一轮植物栽培正式启动,舱内智能飞行机器人“小航”再次上线。
通过与乘组共同开展多项实验,探索人机高效协作方法。完成了两相系统实验柜、在线维修装调操作柜实验模块拆装,无容器柜实验样品更换、轴心机构电极维护、视窗盖清洁等工作。
所以,我国神舟二十号乘组在不断推动其实验成果的出现,这都是非常明显的说明。
当然,在布局实验设备之后,后续就是在轨进行变化观察,然后进行相关性的数据实验成果收集,最终在返回的时候将其收集回来,然而呢?
在这一次天舟九号货运飞船物资之中,还有一样东西是非常期待亮相的,那就是我国的天舟九号之中的舱外航天服,这是我国送上去的新舱外航天服,是我国航天员乘组在进行出舱活动的时候,进行使用的。
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安排关于下一次出舱任务的活动,此前神舟二十号乘组已经进行了两次出舱活动,还有没有第三次,我国后续肯定会根据任务安排来说明,但当下没有指出,如果进行出舱任务活动,我们有概率看到新舱外航天服的亮相,到底这些舱外航天服是什么样子,这也是值得期待的,毕竟这一次舱外航天服进行了升级。
从最初的3年15次,变成了4年20次,到底在设计,功能上等等,会不会有什么改变,调整等等,这是大家都期待的,所以,等亮相之后,再来给大家说明。
这不,神舟二十号乘组在轨已经超过3个多月了,这返回地球的时间也是越来越近了。
神舟二十一号准备如何了?
对于神舟二十一号任务来说,其实准备很多了,可以说基本都已经准备完成了,其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的名单,我国已经在上半年对外宣布了,已经确定了,选定了。
而在选定之后,其三位航天员在进行训练之中,只不过我国没有对外进行说明,因为要进行航天员名单保密,需要我国执行任务数小时前,在举行发射任务的发布会时候,我国才会进行说明。
所以,大家看到了我国航天员名单确定了,选定了,但是没有公布出具体的名单,也觉得疑惑,为什么不能够跟国外一样,早点进行公布,其实这就是大家的航天策略不一样,并且一旦公布的话,这可能对我国航天员的训练带来影响。
我国对航天要求非常严格,不能有任何的马虎,干扰等等,所以,这样做也是我国航天能够发展如此快的原因,一切都要严格要求自己,这就是航天员的一部分消息。除此之外,对于我国神舟二十一号船箭来说,也是准备好了。
因为我国执行的“发一备一航天策略”,在执行神舟二十号任务的时候,我国神舟二十一号船箭就准备好了,这也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的策略,如果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执行任务的时候,遇到了紧急情况,并且需要地面进行支援,需要进行太空救援,这个时候我国就会发射神舟二十一号船箭组合体,然后快速将三名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接回来。
而且,就算是最终给我国没有用上它,直接将其作为下一次任务的船箭组合体就行,这是“一箭双雕”的模式,对我国航天来说,是完完全全的任务支持,保障。
所以,这下大家看明白了吧?我国其实整个任务的准备也完全好了,差不过就是等待任务节点的到来。
按照计划,我国神舟二十号乘组在10月下旬返回,那意味着我国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基本就是在中旬之后发射,因为在发射之后,我国神舟二十一号和神舟二十号三名航天员,要在轨进行任务交接。
一般来说,交接的时间就是1周以内,这就是节点,所以,也期待我国神舟二十一号乘组早点亮相。
总结
综合情况来说,我国空间站任务也是处于常态化的模式,并且任务也是一波接一波,而我国航天任务也在推动其格局改变,未来我国航天员乘组除了中国航天员之外,还有国外航天员的任务执行。
只不过,现阶段我国的航天员名单之中,是没有国外航天员的,因为我国在今年才宣布了航天协议,预计是在未来几年之中让其参与任务。
那么,这也说明了其时间节点没有那么快。所以,要想看到国外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执行任务,这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但这迟早是可以看到的,这个没有什么大问题。
也期待我国空间站早点迎来转变格局,国外航天员加入之中,实现我国太空领域上的不一样突破,创造我国太空领域之下的新成就,因为只有在大家相互合作之下,才可能实现更多的创新成就,这也是我国航天领域所坚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