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智能清洁家居品牌追觅进军电视赛道,公司已成立追觅智显事业群,把创维显示器团队的多个成员都挖至旗下,相应显示器团队已基本组建完成,未来将增加显示器以及液晶电视产品线。
作为靠做吸尘器起家的追觅科技,近年来在清洁电器领域一路狂飙。今年3月,追觅高调进军厨电赛道,于AWE展会首发高端智慧厨房套系,如今五个月过去并没有在市场上掀起太多的波澜。最近又突然切入早已红海化的家电赛道,看似是“多元化布局”的战略选择,实则更像一场风险远大于机会的豪赌。从技术积累、品牌认知到供应链与市场环境,追觅“雷声大、雨点小”的跨界之路到底胜算几何?
近年来,追觅在智能清洁电器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追觅似乎认为仅依靠现有产品线已难以满足未来的发展需求。于是,电视赛道成为了追觅眼中的新蓝海。
追觅选择的电视赛道,其早已不是“增量市场”的蓝海。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中国彩电市场零售量2776万台,同比下降2.0%,零售额1136亿元,同比增长15.3%;这一显著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推出的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强力拉动。更关键的是,电商行业集中度已高度固化:海信、TCL、小米、创维、长虹五大品牌占据超80%的市场份额,剩下的20%被索尼、三星等外资品牌及其它互联网子品牌瓜分。
这意味着新品牌若想在电视市场立足,必须从现有巨头口中“抢食”。而传统电视厂商的护城河极深:海信掌握ULED显示技术,TCL有华星光电面板产能支撑,小米依托生态链构建“手机+电视”流量闭环,索尼、三星则以画质调校和品牌溢价占据高端市场。相比之下,追觅作为跨界者,既无面板、芯片等核心硬件的自研能力,也无成熟的显示技术积累,甚至连“智能电视”最基础的系统生态(如内容平台合作、用户交互逻辑)都需要从头搭建。
这种背景下,追觅若想在饱和市场中撕开缺口,难度堪比“在水泥地上种鲜花”。
成立于2017年追觅科技,曾凭借技术、渠道、供应链等复利优势,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清洁电器领域,稳居行业第一。不得不说,“智能算法”与“电机技术”的核心优势,确实在细分赛道建立了技术壁垒。但这些优势能否迁移到电视领域?答案是否定的。
电视赛道的核心技术链条与清洁电器完全不同。从硬件看,电视的关键是面板、背光模组、图像处理芯片;从软件看,是操作系统的流畅度、内容生态的丰富度;从体验看,则是显示器画质(对比度、色域、刷新率)、音质(音响系统调校)、交互(远场语音、多设备互联)的综合表现。而追觅擅长的“路径规划算法”“电机转速控制”,与电视的核心技术大部分没有交集。
事实上,家电市场已成红海是业内共识。当小米向白电市场大举进攻之时,美的董事长方洪波却断言,“谁现在进入家电业,战略上已经输了。”在他看来,家电业已是增长停滞的“红海”,新玩家即使获胜也将付出巨大消耗代价。更尴尬的是,追觅在电视领域的技术储备甚至落后于部分新品牌。例如,雷鸟作为TCL的互联网子品牌,依托华星光电的面板资源,能快速推出高性价比的Mini LED电视;华为智慧屏则以HarmonyOS生态为核心,实现手机、平板、电视的无缝互联等。
追觅若想在这些维度突破,要么投入巨额资金研发显示芯片或面板技术,要么依赖采购京东方面板、联发科芯片等,但前者成本高、周期长,后者则会陷入“同质化竞争”,市场上已有无数采用相同供应链的“白牌电视”,追觅的品牌溢价和优势从何而来?
品牌认知的“跨界信任”,是追觅面临的另一重障碍。在消费者心智中,追觅=“扫地机器人/洗地机专家”,这种强关联短期内难以改变。当用户考虑购买电视时,首先联想到的品牌是海信(画质好)、小米(性价比高)、索尼(高端),而非一个以“清洁”为标签的品牌。
更关键的是,电视作为家庭“中心屏幕”,用户对品牌的“专业度”有更高要求。有调研机构问卷显示,68%的电视购买者将“品牌是否专注电视领域”列为重要考量因素,仅有12%的用户表示“愿意尝试跨界品牌的电视产品”。这种认知偏差下,追觅需要投入数倍于传统品牌的营销成本,才能扭转用户的固有印象。但问题在于,电视行业的营销投入早已是“无底洞”:头部品牌每年在体育赛事赞助、线下门店铺设、线上内容投放的预算均超10亿元,追觅作为2023年年营收才突破百亿的企业,能否持续支撑这种“烧钱换认知”的游戏?
历史经验也印证了这一点。过去十年,试图跨界电视的品牌不计其数:曾经手机厂商们争相跨界造电视,最后基本是惨淡收场。在电视领域,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往往较高。传统的电视品牌如索尼、海信、TCL、小米、三星等,经过多年的市场洗礼,已经建立了深厚的品牌基础。而追觅作为家电领域的新秀,虽然在清洁电器方面有所建树,但在电视领域的品牌认知度却几乎为零。
这意味着追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打造品牌形象,提升消费者对其电视产品的认知度。追觅的品牌势能远不及小米、海信等,跨界电视的“信任成本”只会更高。
近几年来,除了扫地机器人和家庭清洁领域,追觅的“副业”数不胜数。比如咖啡的“DREAME CAFE追觅咖啡”;茶饮的“山也觅茶”,类似的还有创投、航空、金融等各个领域,去年10月份,还有媒体报道了追觅计划造车的消息。
追觅扫地机事业部总裁孟佳曾表示过,“追觅将正式成为一家无边界的生态企业,让每个家庭都能跨越品类、穿越场景,享受生而无界的智能生活。”追觅似乎偏爱在“地狱难度”中开疆拓土,也是很好的践行着无边界的战略。有网友说,见过跨界的,没见过这么跨界的,就是让人猜不透这些副业与本业有什么关联。
业内人士指出,当清洁电器主业遭遇瓶颈,增量空间收窄,不断“跨界”进入新领域寻求增长点,成为企业看似合理的本能反应。但更深层次,则是一种对“规模叙事”的迷恋——不断扩大的业务版图,不断叠加的“业务”标签,都在为描绘一幅“大而全”的科技集团蓝图添砖加瓦。这背后,亦不乏资本市场对规模故事的偏好与期待,无形中为这种“用规模换时间、用跨界换空间”的狂奔注入动力。
追觅跨界电视赛道想通过电视连接扫地机器人、洗地机、空气净化器等产品,构建“全场景智能体验”。但这一逻辑在现实中漏洞百出。首先,智能家庭的核心是“统一的操作系统”和“设备间的深度互联”。追觅若想构建类似生态,需要自研或接入第三方系统:若自研,研发成本高且用户基数小,追觅现有用户主要是清洁电器用户,总量远不及小米,若接入鸿蒙或MIUI,本质上只是“生态附庸”,无法形成差异化优势。其次,用户对“清洁电器+电视”的联动需求极低。用户更在意电视本身的画质、内容,而非与其他小家电的联动。追觅若将“生态协同”作为主要卖点,很可能陷入“自嗨式创新”。
但又不得不说,当前电视市场面临两大转折点:一是存量换新周期到来,消费者对“智能互联”需求激增;二是政策推动的以旧换新补贴进一步释放购买力。追觅若能在这一窗口期建立“智能家居首选品牌”心智,有望复制其在扫地机领域“从挑战者到标准制定者”的路径。
有人说一个做扫地机的品牌,凭什么能做好电视。实际上,每次跨界对追觅来说质疑声一直如影随形。追觅进军电视赛道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挑战。毕竟,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里,敢于尝试和创新的企业才有可能走得更远。但跨界不是“万能药”,破局需要更清醒的战略,不能为了跨界而跨界,此次追觅押注的电视赛道,能否从智能清洁的跨界破局到全场景生态的深度覆盖,我们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对追觅来说,这又是一场危险的战略豪赌。
下一篇:造车新势力“复活者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