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在探索宇宙奥秘的道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成功模拟了早期宇宙环境,重现了宇宙历史上最早形成的分子。
这一成果不仅令人惊叹,更对现有的早期宇宙认知提出了挑战。在最新一期《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杂志上,研究团队发表了他们的发现,指出这一实验动摇了关于早期恒星起源的传统理解,并呼吁重新审视早期宇宙中氦元素的化学过程。
回溯至138亿年前的大爆炸,宇宙初始阶段是一片炽热的混沌。在爆炸后的极短时间内,随着温度的逐渐降低,氢和氦这两种基本元素得以形成。数十万年后,随着宇宙进一步冷却,这些原子开始结合形成最早的分子。
据科学家们介绍,宇宙中第一个诞生的分子是氦氢离子(HeH⁺)。这一离子不仅是合成宇宙中最为丰富的分子——分子氢(H₂)的前提,还在后续数亿年内恒星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恒星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正是通过这些原子和分子的碰撞和热量释放才得以启动。然而,在低于特定温度的环境下,这一过程变得极为低效。
氦氢离子在这一低温环境中却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它能够有效维持核聚变反应的进行,因此被认为是早期宇宙恒星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团队推测,宇宙中氦氢离子的含量,可能对早期恒星的形成速度和效率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研究人员设计了一项前所未有的实验。他们将氦氢离子置于极端低温(-449华氏度,约-267摄氏度)环境中长达60秒,随后让这些离子与重氢发生碰撞。通过这一模拟早期宇宙氦氢反应的实验,研究人员详细观察了这些碰撞如何随粒子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即使在低温条件下,这些粒子之间的反应速率也并未减慢,这一发现与以往的理论预测大相径庭。德国马普核物理研究所的核物理学家Holger Kreckel表示:“以往理论认为,在低温下反应概率会显著降低,但我们的实验和新的理论计算均未验证这一点。”
这一关于氦氢离子作用机制的新发现,无疑对物理学家们关于早期宇宙恒星形成的认知构成了挑战。Kreckel指出,这些离子与其他原子之间的反应在早期宇宙化学中所扮演的角色,远比此前设想的要重要得多。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宇宙起源的理解,也为未来的宇宙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