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30这个数字,被公开写进登月计划。
中国载人登月的目标时间已经敲定,各种关键设备正在逐一亮相。
很多人关心的不是怎么飞,而是:这事儿真那么顺?背后到底藏了啥?
探月工程这事,在国内搞了快二十年,从最初的绕月,到后来的落月、回收,每一步都踩得紧。
从2007年发射嫦娥一号开始,月球就成了中国空间任务里的重点方向。
早期任务主要是绕月拍照,嫦娥一号把整个月球拍了个遍,还带回了高精度地形图。
当时没人说啥登月的事,大多数人以为这只是科学探索。
2008年立项的嫦娥二号,开始加速,这次不仅拍照,还飞出了地月系统,做了小行星探测验证。
嫦娥二号
很多人这时候才发现,中国这个探月,不只是拍照那么简单。
到了2013年,嫦娥三号干了一件事:落月。
软着陆器加上月球车“玉兔”,第一次完成了中国航天器的“落月+巡视”,这一步意义大,说明登月的技术路线开始逐步走实。
2019年嫦娥四号登陆月背,全球第一,这是在试难度。
月背通信不通,要靠“鹊桥”中继卫星搭桥转信,很多国家没试过。
2020年底,嫦娥五号把月壤带回来了,17克,不多,却是靠自主采样、自动升空、绕月对接、返回舱高速再入,全流程干的,这个技术链一旦打通,登月就只差飞人上去。
嫦娥五号
这些任务串起来,技术储备就到了那个临界点,天舟、天和、神舟、梦舟,全在积累。
2023年,探月四期启动,国家航天局直接宣布:“争取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时间点终于不再模糊。
项目启动时没搞什么发布会,就一条官媒通稿,几行字。
可那几个字的背后,是五代人打下的基础,几十年不间断的投入。
梦舟载人飞船是这轮登月的关键工具,名字早定了,结构比神舟复杂,目标不是近地轨道,而是深空对接。
从外观上看,它更像是缩小版的“猎户座”,内部舱段重新划分了控制区、生活区、备份区。
2020年5月,它完成了第一次试飞,飞得很稳,弹道再入成功,飞船耐高温,结构不变形,逃逸系统也首次测试。
2023年底,“梦舟”完成地面热试,重点在再入段防热材料验证,试验时间拉到了1500秒,远超过实际飞行时间,模拟再入过程的连续高温。
梦舟还有一个关键功能:可复用,这对频繁试飞和未来载人往返是个技术门槛。
除了飞船,登月舱也开始曝光,名字叫“揽月”,目前还处在总装阶段,登月舱的设计理念不是独立飞,而是和梦舟一起发射后绕月分离。
登月舱“揽月”
2025年前,揽月1号完成无人落月测试。
接下来还要做一次“登月-起飞-对接-返航”全链条演练。
这些流程,不在月球上做一次,是不敢真飞人的。
还有登月服。这个以前从来没公布过名字,现在叫“望宇”。材料要轻、耐压,还得能弯腰搬东西、跪下采样、抬头看天。
2024年,望宇系列开始初样验证。
电池系统换成了背挂式,外壳用了新型高强纤维,重量比以前轻了30%。
月球车也换代,这个叫“探索”,不是玉兔家族,探索系列不是遥控,是载人驾驶的,带扶手、座椅、导航模块。
2023年,探索初样已经完成越障测试。测试地点选在新疆阿勒泰山区。
石头大小、地形斜度、温差和月面差不多,干了四十多组测试,一次没翻车。
还有火箭系统,长征十号承担的是主力运载任务。
这个型号专门为登月设计,带三级芯级,推力大、稳定性强。
长征十号
2022年底,长征十号完成一子级动力系统全程点火试验,持续1100秒,推力曲线稳定。
2024年上半年,火箭总段开始匹配梦舟+揽月+适配器结构舱。
预计2025年完成带实物低轨飞行一次,登月链条上每一环都不是新造,而是一步步爬上来的。
登月这事,一旦定了目标时间,每一年都不能出岔子。
2026年,嫦娥七号要先上。任务是查找月球南极的水冰资源,同时测试月面通信链路,和短期驻留能力。
这个任务虽是无人操作,技术门槛不低,要在月球“极夜”前完成所有采样与发射。
地面模拟的只是温度和地形,真正的变量是在太空中随机出现的异常。
2028年,嫦娥八号要跟上,它承担的是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前期建设,中国牵头搞科研站,技术设备还是自己的。
八号任务里会带上3D打印模块,测试月壤就地制造结构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梦舟Y版飞船将在近地轨道做两次飞行,一次模拟绕月轨道,一次模拟深空轨道返航,如果有一项失败,后面的计划都要顺延。
2029年要完成一次近地轨道交会对接测试,梦舟、揽月、推进舱三套系统要在太空实现自动拼接。
这听起来简单,其实比从地球发射难多了。
因为月球上的系统无法快速修复,哪怕一个小程序卡顿,也可能导致对接失败。
2029年底,一次绕月飞行将用来做通信测试,中继卫星、高轨雷达、月面数据链、遥控指令,都要同步稳定。
这些流程里,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每一项指标都有倒计时。
现在的航天系统里,已经挂上了2030年登月的“D-”倒计时日历,这是硬排期。
没有动员口号,没有表态文件,只有一组组密密麻麻的编号和流程图。
不许迟到,不许跳项。
中国这边排得清清楚楚,美国那边的节奏却有些乱。
阿尔忒弥斯计划原定2024年,实现载人绕月飞行,2025年登月,结果由于隔热板异常、推进系统冗余验证延迟、预算批复问题,时间一再拖后。
2022年阿尔忒弥斯I号虽然成功绕月,只是无人版。
2024年改为阿尔忒弥斯II号载人绕月飞行,结果又推迟到了2025年第四季度。
2025年要做的事太多,载人飞船“猎户座”还在调试,SLS大推力火箭尚未全系统复测。
美国太空总署内部评估,认为即便顺利,也要2027年以后才可能真正实现载人登月。
登月舱使用的是SpaceX的星舰平台。
这个方案前两次试飞爆炸,虽然不是致命失败,但直接影响了对月面登陆的信心。
星舰火箭复用性强,体积大,太新,变量多,美国官方也不敢拿人命赌。
更棘手的问题是合作模式,NASA把很多关键设备外包给私人公司。
比如蓝色起源、洛克希德、诺斯洛普、SpaceX,这种模式在技术成熟阶段很有效率,可在载人深空探索阶段,会遇到“标准不一”的问题。
比如对接环、登月舱控制协议、通信链接口,不同公司各搞各的,协调起来费时费力。
一旦有一项延迟,整条链就往后拖。
这一点中国没碰到,全部系统统一研发,内部技术闭环,流程虽长,磨合却少,执行起来效率高。
对外来说,中国的探月是安静的,按图执行,美国的探月是透明的,经常宣布调整,越透明,舆论越多;越低调,进度越稳。
2023年底,中国宣布2030年前实现首次载人登月。
美国NASA官网发布回应,说“尊重其他国家的太空进展”,这句回应,看似外交语言,实际话里有话。
登月这件事,现在不是看谁跑得快,而是看谁先不掉链子。
中国从嫦娥一号飞起来到现在,已经走了17年,技术体系一步步搭建完毕。
美国因为历史包袱和成本机制,想重新爬上来,没那么容易。
谁先在月球留下脚印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能留下什么痕迹。
参考资料
《中国探月工程官方进展与计划》,国家航天局官网
《嫦娥七号、梦舟飞船、望宇登月服技术节点汇总》,央视新闻客户端,2024年6月3日
《中国“赴月球盖房”计划令世界瞩目:2028年“嫦娥八号”将带机器人登月,用3D打印技术造砖》·环球网·2024-12-06
《再次延迟!美国载人绕月任务推迟至2026年》·光明网·2024-12-06
《中国航天:星辰筑梦 未来已来》·新华网·2025-01-17
《目标月球南极!嫦娥七号任务有哪些特殊之处》·新华网·2025-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