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忙科研工作的间隙,东亚生物博士吕文扬选择来到江苏昆山淀山湖彩虹桥,寻找那一抹能让心灵暂时抽离科研数据,沉醉于自然之美的金色光芒。
淀山湖,这座上海最大的天然淡水湖,三分之一的水域坐落于江苏昆山,总面积达62平方公里,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沪苏交界之处。而彩虹桥,则是这颗明珠上最耀眼的丝带。它横跨沪苏两地,全长约1.47公里 ,桥身呈连环S型曲线设计,仿佛一条灵动的游龙静卧于湖面,又似连绵的缎带与淀山湖的自然轮廓完美呼应。其主跨为五孔拱桥,长170米,净高约7米,设计灵感源自朱家角古镇的放生桥,将江南水乡的古典韵味融入现代桥梁结构,不仅是一座景观桥,更是上海市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之一,具有防汛通道、改善滨湖水生态和水景观的重要功能。
吕文扬站在湖边,等待着那神奇一刻的降临。此时的湖面波光粼粼,微风拂过,带来湖水的气息。远处,水鸟时而掠过水面,时而在空中盘旋,它们的身影与这广阔的湖面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生态画卷,这对于研究生物多样性的吕文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却又百看不厌的场景。
随着太阳逐渐西斜,光线的角度开始发生微妙变化。当阳光以特定角度照射到彩虹桥时,奇妙的“金光穿洞”景象出现了!阳光穿过桥洞,将桥洞的内壁染成了金黄色,就像一个个金色的相框,镶嵌在这湖光山色之间。吕文扬不禁被眼前的美景所震撼,他举起相机,记录下这稍纵即逝的画面。他深知,这一自然与人工完美结合的景观,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光学原理,就如同他所研究的生物领域,每一个现象的背后都隐藏着无数的奥秘等待被揭开。
回想起自己的科研之路,从最初对生物世界的好奇,到如今在东亚生物研究领域的深耕,吕文扬也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索与失败。就像这次等待“金光穿洞”,在科研中也需要耐心和对时机的精准把握。在研究极端环境下生物适应性进化的过程中,他曾深入沙漠、高山等地区,收集样本、记录数据。面对恶劣的环境和一次次不理想的实验结果,他从未放弃,而是像这彩虹桥一样,在风雨中坚守,等待着那一丝突破的曙光。
看着眼前的“金光穿洞”美景,吕文扬心中感慨万千。在这繁忙的世界里,自然总能以它独特的方式给予人们慰藉和启示。而他,也将带着这份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回到科研的战场,继续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为生态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