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堪称20世纪后期对人类社会影响最大的颠覆性发明之一。即便在今天,这片数字疆域上的创新仍层出不穷。
但鲜为人知的是,互联网的诞生并非源于民间智慧,而是美国政府旗下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简称DARPA)的众多发明之一。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GPS、航天飞机、新能源、新材料、机器人医生也都出自DARPA。
甚至可以说,没有DARPA,就没有美国今天领先的高新技术。
击鼓催征,时不我待。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中国也在着力打造属于自己的“DARPA”。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中国发展“改变游戏规则”的战略技术指明了方向。
2023年12月,在上海市支持下,由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共建的上海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下称“上海中心”)落地漕河泾开发区,瞄准成为中国的DARPA。
今年7月,上海十二届市委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为国担当勇为尖兵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强调“要加强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布局培育”。
在此背景下,上海中心被寄予厚望,成为上海加速颠覆性技术创新、抢占科技战略制高点的关键力量。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片创新策源地,探寻背后的深层密码:究竟什么样的技术,才配得上“颠覆性”之名?又是什么样的企业,可以进入上海中心的孵化矩阵?
01
无成瘾性镇痛药,癌痛患者的福音
癌症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但与之相伴、却常常被人们忽略的,还有癌痛这一隐秘的折磨。
在上海中心,一家名为朗捷睿的生物医药企业,正以创新之力破解这一难题——其研发的003管线的“强效无成瘾性癌痛镇痛药”,直击癌症患者最迫切的痛点,更成功获得2025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颠覆性技术创新重点专项支持。
朗捷睿能在项目筛选中脱颖而出,同样经过了重重选拔。“评选颠覆性项目共有七个维度,其中‘需求强烈’与‘技术颠覆’是最关键的两个维度,达到75分是入选的硬性门槛。”创始人陈晓光博士介绍道。
陈晓光博士与癌症研究的缘分,始于1992年攻读博士期间。当时她选择“肿瘤的预防与治疗”作为研究课题,此后三十余年深耕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专注临床前药物研发。
朗捷睿创始人陈晓光博士
“多年研究让我们太清楚临床最缺什么药,为何不针对性研发?”2023年提前退休后,陈晓光博士决定暂别退休时光,创办了朗捷睿,成为创业路上的一名“新兵”。
今年5月底,朗捷睿已正式入驻上海中心配套的颠覆性孵化器。“入驻后,上海中心的工作人员非常专业周到,不仅协助我们申请专利服务额度、推荐参加专利大赛,还为我们预留了3楼近900平方米的实验基地,助力我们进一步推进针对癌痛治疗的003管线的研发与临床试验。”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中心依托漕河泾产业生态,整合了丰富的医疗资源,常举办各类生物医药领域的专业研讨。“我们曾参与上海肺科医院的一场沙龙活动,正是借此机会结识了该院临床技术开发负责人,未来有望进一步开展管线方面的合作。”
一直在提癌痛,但癌痛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事实上,癌症本身属于慢性炎症,刺激肿瘤微环境中的神经元,从而引发癌痛;不仅如此,肿瘤导致骨转移时,引起骨侵蚀、溶解,严重会导致骨折;此外,肿瘤自身不断长大,挤压周边组织致痛。
然而,现有治疗药物却存在明显局限:非甾体类抗炎药仅对轻中度癌痛有效,长期使用可能引发消化道出血和心血管事件。阿片类药物易使患者产生耐受和成瘾,过量甚至会抑制呼吸,危及生命。
朗捷睿实验室
“我们的药物通过三大机制实现突破:调控异常的乙酰辅酶A乙酰基转移酶1(ACAT1),抑制多种炎症因子生成,从根源上缓解癌痛;通过抑制非经典的NF-kB(区别于阿司匹林的花生四烯酸通路)抑制癌细胞对骨质的破坏;同时改善癌症患者的肿瘤细胞的有氧糖酵解,使肿瘤细胞分化成接近正常细胞而使肿瘤逐渐缩小。”
对陈晓光博士而言,药物不仅是延长生命的“加时器”,更要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公司取名‘朗捷睿’就是Longivitron的中文音译,使命是让患者在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实现有尊严的长寿。”
要想走在市场最前沿,需求永远是第一位。
陈晓光博士团队打破困守实验室的桎梏,主动走到患者身边,投身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而上海中心,将是这项伟大事业的见证者与助推者。
02
光谱版“二郎神天眼”
一眼洞穿物质本源
传说中二郎神的“天眼”能洞察万物、辨识本源,如今这一想象正被科技实现。
在汇光芯视的实验室里,一台相机只需拍下照片,就能快速判断皮肤状态、衣服材质,甚至LV包包的真伪。这便是高光谱成像相机。
从1826年的黑白照片(仅一个灰度通道),到彩色照片(RGB三个光谱通道),人类对图像的捕捉始终受限于人眼维度。但在物理世界中,仅可见光至近红外谱段,就包含近千个光谱通道。
高光谱成像相机的技术颠覆性正在于此:它能捕捉4-1000个光谱通道,突破人眼视觉的信息维度限制,直接对物质成分进行分析识别。
获得2024上海市颠覆性技术创新专项支持
“2024年,上海科委立项了首批五个2024上海市颠覆性技术重大专项,我们也是其中之一。”汇光芯视CEO潘峰介绍道。
这项技术为何如此神奇?
其原理源于物理学中的“分子指纹”——每种物质对特定谱段光谱的吸收、折射、反射率均不相同,光谱由此成为物质的独特“指纹”,不同波段曲线特征峰对应不同物质。
全球首创微纳结构三维滤光芯片
汇光芯视这款相机的核心优势在于一块光谱成像芯片。“当物质的反射光通过芯片时,内部纳米结构会对光线编码,我们再结合AI算法进行高精度解码,便能快速识别物质。”潘峰进一步解释道。
据潘峰透露,这项技术的两位院士专家奠基人,在联合研发课题时发现了该技术的核心基因,并在硅谷实验室孵化了近10年。十年学术潜心积淀,厚积薄发,铸就了今天的颠覆性技术领先地位。
颠覆性技术的关键不仅在于研发,更在于落地应用。据潘峰回忆,公司入驻上海中心后,经常参加这里举办的定向推介、资源路演等活动,在资源对接,应用场景寻找方面获得了诸多帮助。
“在一次由上海中心组织的闭门分享会上,我们与一家跨国光电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另一次行业研讨中,漕河泾开发区为我们安排了与高校科研团队面对面探讨。这些机会,如果没有漕河泾开发区的牵线和背书,对一家初创企业来说,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潘峰不禁感慨道。
据悉,目前汇光芯视正在落地实现自动驾驶领域视觉传感器能力提升——高光谱信息可直接区分物体材质,轻松识别人形广告牌的视觉混淆,消除积水中的倒影乱真,令黑夜行车犹如白昼。
“未来,这款高光谱相机进入量产阶段,还会应用在实验室高端装备、医疗PCR、通用型相机量产等多个领域,或许还会像机器人一样,走进寻常百姓家。”
03
颠覆性科学仪器
将检测时间从3h压缩至15min
你知道中国从美国进口的最大单一品类商品是什么?大豆?芯片?都不是!2024年,精密仪器以909.82亿元的进口金额超越两者,成为最大单一进口品类。
其中,质谱仪、色谱仪、光谱仪等广泛应用于医药研发、半导体、通信等领域的精密仪器,国产化率不足1.5%。
科学仪器的国产替代,难度堪比芯片制造。而默乐科技团队,正全力攻坚这一领域。
默乐科技创始人叶坚
2023年,在表面增强拉曼技术领域沉淀了20多年的上海交大教授叶坚,做出一个重大抉择: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实验室走出来,创办一家面向市场需求的企业——默乐科技。
在叶坚的带领下,其团队研发的“单分子定量增强拉曼光谱检测系统”项目获批立项,获得2024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颠覆性技术创新重点专项支持。
在此背景下,上海中心相关负责人主动联系默乐科技,为企业提供了闵行区颠覆性技术项目的配套政策,并和漕河泾开发区一起为企业在闵行区颛桥科技绿洲提供了科技产业化场地及硬件条件支持。
“基于多重考量,加上在区位上颛桥毗邻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便于产学研协同,我们最终决定落地颛桥科技绿洲。”默乐科技CEO熊敏介绍道。
孵化服务是一项需要长期推进的工作。在确认落地后,“漕河泾开发区为我们提供了政策咨询辅导,并对接了丰富的产业配套资源,如上海临床创新转化研究院等。”熊敏介说。
那如何理解这项入围的“颠覆性”技术?需将它放在科研场景中理解。
传统的液质联用技术,需借助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对样本进行分离需2-3小时,灵敏度最高仅能达到纳摩尔级别,准确度还低,就像在“大海里捞针”,根本满足不了超低浓度分子的检测需求。
高精度拉曼分子检测分析仪
而默乐科技首创的基于增强拉曼原理的单分子定量检测系统,就像能看到月球表面的“望远镜”,可以快速且精准定量地检测超低浓度小分子。
“现在样本仅需超滤膜离心或液液萃取处理,单个样本检测时间缩短至15分钟以内,仪器原部件国产化率100%。”熊敏点出了这项技术的颠覆性所在。
如果说机器是改造世界的工具,仪器则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它是改造的前提,更需紧扣市场需求。
目前,默乐科技通过科研服务和科学仪器销售实现基础盈利,配套试剂耗材保障持续收入,依托AI生信分析及数据库平台提供增值服务。公司现已服务近20家全国知名三甲医院,实现20余种重大疾病的研究和应用。
04
上海,何以成为颠覆性技术创新高地?
一个理想的孵化中心应该是什么样的?
在实地探访中,上海中心相关负责人为我们解密。
先看其独特的培养模式。
上海中心构建了一套清晰的运作机制:通过打造“中心+基金+孵化器”的颠覆性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管、育、转”三位一体模式,打造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样板。
具体来看,上海中心不仅要负责长三角地区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的管理,推动项目加速发展;还要培育颠覆性技术创新候选项目,丰富项目储备;从而转化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形成新质生产力。
作为与上海中心紧密耦合的漕河泾颠覆性孵化器,与中心形成无缝协同,做好各项颠覆性项目的承接、落地、转化与深度服务,为项目提供从空间载体、资源对接、专业服务到产业加速的全生命周期支持,成为链接前沿技术与产业落地的关键枢纽。
对于如何孵化颠覆性技术企业,这里一直有一套严苛的筛选标准:
即“需求强烈、技术颠覆、生产可行、方案合理、能力匹配、收益满意、风险适当”。这七项标准如同精准的导航仪,指引着对颠覆性潜力项目的深度挖掘。
之所以制定这样的标准,与颠覆性技术本身的特性密切相关。
“颠覆性项目是技术前沿的探索,往往优点、缺点同样明显,是典型的‘非共识’项目。”上海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因其未来的不确定性,更需要魄力和信念去‘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正因如此,上海中心坚持颠覆性技术是深度育出来而不是简单选出来的理念,先洞察其技术优势,再弥补其产业资源短板,最终加速其成长壮大。
而培育的过程,同样离不开科学的论证体系作为支撑。“培育首先要基因强,然后要条件优,最后还得创造出公认的高价值,遵循这个逻辑,进行七维度过滤式论证,特别强调,项目论证不是简单评价,而是由内而外、逐层推进,边评价边完善,优进劣止、淘沙取金。”
再看全方位的服务支撑。
今年2月,上海颠覆性技术专项基金由漕河泾平台旗下基金管理公司临方投资和上海中心相关主体作为主要发起人,首关规模约1亿元,主要聚焦能源低碳、先进制造与未来交通、科学仪器与新型试验系统、生命健康、集成电路与芯片、智能技术等6大颠覆性技术领域,旨在加速培育上海区域高质量颠覆性技术项目。
漕河泾颛桥科技绿洲
产业空间上,“上海中心+颠覆性孵化器+颛桥科技绿洲”形成联动,构建“前店后厂”的腹地优势与配套服务。以默乐科技为例,其在上海中心设立日常办公场地,同时因生产需求,在漕河泾颛桥科技绿洲布局生产基地,目前基地即将投入使用。
投孵联动+政策扶持+生态营造,这三点正是上海漕河泾开发区为上海中心加速技术落地、打造未来创新策源地的关键支撑。
上海中心不负众望,自2023年成立以来,它通过公开征集、专家和机构推荐、大赛选拔等形式,仅2024年就累计发掘具有颠覆性潜力项目约860项,聚焦微纳光电子、基因与细胞、低维材料等共性技术领域,瞄准脑技术、器官、仿生与类人等战略场景。
成绩的背后,折射出上海以上海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为突破口,在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进程中,勇担国之重任、争做科技创新尖兵的魄力。其发展路径与十二届市委七次全会精神高度契合:以实干姿态书写科技创新的“上海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