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一场名为“智向未来——解码田间头新质生产力”的主题科普活动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杨渡科研创新基地举行。中小学生们通过“科普+观摩”的沉浸式体验,近距离感知现代农业科技的力量,探索田间地头所蕴含的新质生产力。
“这套系统还搭载了激光雷达,可以精确测量距离并扫描作物的三维结构,如同给作物进行全身‘CT扫描’。”据介绍,该平台集成了龙门自动定位单元、多种光学成像阵列(包括RGB、高光谱、红外及激光雷达)以及智能数据处理平台,能够对6亩试验田进行全覆盖扫描检测,可高通量、自动化地采集田间作物地上部表型数据,为精准农业研究提供关键支撑。
这仅是作物表型研究的“户外部分”,在旁边的智能温室里,还有专门的盆栽作物高通量表型检测系统,可实现盆栽作物表型参数全自动、无损、高通量精准采集;而高通量根系检测系统则专注于根系的自动采集与分析。孩子们还亲身体验了利用无人机采集作物表型,直观感受了作物表型平台如何对作物实现“地上-地下”、“室内-室外”的多维度、跨尺度、高通量、无损化解析。
“田间系统能高效获取作物整个生长周期的数据,而温室内的系统则深入解析单株植物的生长发育特性。”浙江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和作物表型组平台负责人楼巧君解释道,“过去,性状调查全凭人工,效率低、误差大,且愿意做的人也越来越少。如今,现代技术革新了这一过程。”她举例道,温室内的一台盆栽扫描设备,扫描一盆仅需1-2分钟。依托现有8套系统,日检测量可达1000到1200盆。
“各类作物都可以进行分析。”楼巧君补充道,“我们主要是在做前期的一些数据积累,然后用于育种效率的提高。”如同植物“CT”,这些扫描提供了全生育期的精确数据,助力科研人员更科学、高效地筛选优种。
眼下适逢葡萄采摘季,孩子们走进了现代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在弥漫着浓郁果香的长廊下,一串串饱满的葡萄晶莹欲滴,引发现场阵阵惊喜的欢呼。一场生动的科普微课在这里进行,基地研究员解答孩子们对葡萄新品种的疑问,并带领大家观摩大棚内的物联网环境传感器的数据运用。这些如同“忠诚哨兵”的传感器,实时监测着棚内环境,据此智能调节温湿度,智动启闭通风和遮阳系统,精准掌控着葡萄生长的“小气候”。“会种”到“慧种”的转变,就在孩子们眼前生动呈现。
在基地智能展示厅,讲解员向孩子们介绍了浙江省农科院的历史以及杨渡科研创新基地的相关情况。孩子们不仅观看了各类农作物新品种的图片以及油菜、水稻、大豆、玉米等作物不同品种的种子实物,还看到了基地培育的巨型灵芝以及基地自产的无公害农副产品等。孩子们由衷感叹:”原来农业科技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处,离我们这么近!”
“好好吃饭,不止关乎身体和心情,更益于大脑发育!” 为了帮孩子们理解饮食对健康成长的基础作用,活动还安排了《农业食品安全知多少》主题科普讲座。老师从“身心脑发育”切入,深入浅出地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引导孩子们树立健康饮食观。随后,小朋友们还亲自动手制作了番茄、向日葵、黄瓜、豌豆、萝卜等植物的根系观察窗,通过观察种子萌发、根系伸展的全过程,亲身体验了科学探索的乐趣。
来源 | 科技金融时报(记者 楼昊)
编辑 | 李伟民校读 | 胡丽华
责编 | 江英华 监制 | 尤成勇
智向未来—解码田间头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