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款瓣膜介入手术机器人,成为得力助手,辅助医生开展经导管二尖瓣微创手术;国内第一家元宇宙领域创新联合体,组建仅一年,便攻克工业元宇宙场景多项技术难题,拿下福建省科技进步奖……这些科技创新成果,让创新联合体在厦门成为热词。
前不久,《厦门市创新联合体管理办法》实施,全方位支持创新联合体,旨在集聚力量攻关,攻克更多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
“作为全国较早开始探索实践创新联合体的城市之一,厦门在创新联合体方面的布局已彰显成效,‘含金量+含新量’颇高,频频吸引产业界、科研界目光。”一位经济观察人士分析认为,创新联合体成为厦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一个重要抓手。
最近,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我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情况开展检查。昨日的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对执法检查报告进行了审议。执法检查组调研、检查的结果,佐证了业界的观察——厦门不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推动“技术源头掘金”,从“单兵突击”到“抱团式攻关”,密集布局创新联合体,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正进一步加快。
“组局”消除鸿沟
抱团作战协同攻关
在政府鼓励引导下,3年前,厦门盈趣科技联合浙江大学、天津大学、集美大学等数十家高校及企业,共同组建了国内第一家元宇宙领域创新联合体——元宇宙支撑技术与场景驱动创新联合体。
组建仅一年多,这个创新联合体便攻克了工业元宇宙场景多项技术难题,拿下福建省科技进步奖。目前,该联合体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标志性产品和成果,多款应用已落地。
“靠企业‘单兵突击’很难实现这样的突破。”元宇宙支撑技术与场景驱动创新联合体有关负责人直言,创新联合体模式消除了企业与企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之间的鸿沟,实现“抱团式”产业技术创新。
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形成创新联合体,这是一种科技创新发展、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有效组织形式。这几年,厦门以产业链为纽带,集聚产学研各方优势力量,鼓励行业“链主”企业、科研机构等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大科技重大攻关。
截至目前,全市已组建11个创新联合体,布局领域包括柔性电子、新型显示、第三代半导体、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新一代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设计、云服务、生命健康等产业。
到源头“掘金”
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双向奔赴
在厦门,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29.47件,居全省首位。如此大量的发明专利,如何走出实验室,变成生产力?厦门的做法是推动“技术源头掘金”。
在源头盘活专利。厦门组织全市高校院所盘点存量专利9928件,分级分类筛选出6442件具有较高价值和市场化潜力的专利,构建起专利转化资源库。厦门知识产权展示交易服务平台也正式投用,采集录入专利信息约38万条。
科技成果走进生产线、走向市场,才算真正盘活。要让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加快双向奔赴,需要学界、业界、资方等携手共进。群体突破的创新联合体,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如,要解决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单靠车企远远不够。在厦门,企业、科研机构、科技管理部门组团出战。去年6月,厦门国创中心牵头,联合全国各地39家汽车部件、系统、制造、检测等产业链龙头企业及高校院所,组建新能源汽车智能安全创新联合体,围绕动力电池损伤机理、车辆热失控等多项制约新能源汽车安全的痛点问题,发起总攻。
全球首款瓣膜介入手术机器人,这是厦门市心血管健康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的成果之一。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牵头联合3家高校科研院所、14家科技创新企业,形成联系上下游各环节、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发展模式,加速推进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在2024年厦门市未来产业重大科技计划拟获批项目中,创新联合体成员单位牵头4项,占比达22%;参与16项,占比达89%。
成果“用起来”
助力全产业链升级
创新联合体背后,是政府和企业、科技与产业的“双向发力、共同奔赴”。
2022年,厦门首次组建创新联合体并制定工作指引,优先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创新联合体。针对创新联合体,厦门采取多项支持措施,从科技项目、平台建设、人才政策、科技服务、资金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许多措施,切中了企业的发展需要。
联合式攻关,形成群体突破,推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出来”、一批攻关成果“用起来”。数据显示,厦门全市有90多项技术或产品,处于全国乃至全球领先水平。
厦门的创新联合体,不仅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还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带动企业做大做强,助力全产业链升级。
2024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40%;全市47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产值3645.71亿元,同比增长10.02%。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8家,均居全省首位。大博医疗、瀚天天成、天马微等6家企业成长为链主企业,海辰储能成长为全市首家独角兽企业。
创新联合体的实践,加速成果转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为厦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注入活力。
(厦门日报记者 詹文 蔡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