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加速,智慧农业已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近年来,黎城农商银行积极贯彻落实普惠金融政策,通过创新金融产品、优化服务流程、强化科技赋能等举措,深入了解农户资金需求,提供精准服务,为智慧农业发展注入强劲金融动能,张大哥便是信贷支持农业智能化生产一个典型例子。
张大哥站在自家600亩玉米地边,望着正午毒辣的日头直皱眉。这片承包地位置偏,没通水渠,浇地全靠老天爷赏脸,遇上旱季,玉米叶子卷得像腌菜,一年收成就得打折扣。
前期去邻县学习,他在数字种植基地开了眼:地里埋着传感器,手机一点就能知道土壤墒情,喷灌设备跟着数据转,旱了自动浇,涝了马上停。更神的是,系统还能根据作物长势算肥料用量,据说既能省水省肥,亩产还能提一截。“要是咱这儿也有这玩意儿,哪用得着天天守着看天吃饭?”张大哥回来后,翻来覆去睡不着,可一问设备和技术引进要百十来万,瞬间泄了气——前期承包土地、买种子化肥已经投了不少,手里实在没余钱。
转机出现在城关支行的“千企万户大走访”。客户经理李晋在与张大哥闲谈过程中,听他念叨完浇地的难处,又说起数字灌溉的稀罕事,当即拍板:“这事儿靠谱!咱去基地瞅瞅。”第二天,两人就驱车去了邻县数字化,跟着技术员在地里走了半晌,看传感器怎么埋、数据怎么传、设备怎么运作。回来后,李晋又拉着张大哥找到设备厂家,一笔笔核成本、算收益,连后期维护的细节都问得明明白白。
“这技术能让地变‘聪明’,值得投!”李晋把考察情况整理成报告,经贷审会审查,很快就批了100万贷款。拿到钱那天,张大哥攥着合同的手直冒汗,当天就订了设备。
如今再去张大哥的地里,看不见扛锄头浇地的人影了。地头的控制柜上,屏幕里跳动着土壤湿度、作物生长的数字,远处的喷灌臂正随着指令缓缓转动,水雾在阳光下映出彩虹。“你看,手机上一点,哪块地渴了,水就往哪去,省了三分之一的水,玉米穗子比往年饱满多了!”张大哥划着手机给李晋看,眼里的光比日头还亮。
这100万信贷资金,不仅浇活了600亩庄稼,更让张大哥的土地长出了“智慧”,把靠天吃饭的老营生,变成了精打细算的新产业。(申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