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合肥市投资基金协会)
一个跨越地域界限、汇聚全国顶尖农业科研力量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近期在安徽成立。
这就是安徽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5所农业科研院校组建的“1+5”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目的就是围绕“三农”的重点和前沿领域,开展项目合作、科技攻关。
安徽省领导专门与出席联盟成立座谈会的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科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黄三文,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等重量级嘉宾举行工作座谈,希望联盟立足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创新优势,在建设江淮粮仓、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推动皖北地区全面振兴、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培养农业领域高端人才等方面持续深化合作,助力安徽加快补齐“三农”领域短板弱项。
成立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是开展有组织、体系化、任务型科研攻关的现实需求。近年来,安徽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三农”工作特别是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发达省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边是农业科技创新“国家队”,一边是“地方军”,组建跨区域农业科技联盟也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大任务和有益探索。如何更好发挥各方协同作用,探索构建跨区域农业科技人才合作新模式,共同为服务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农业强国积极探索路径、贡献力量?
这不仅是安徽农业科技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更是全国农业科研系统走向区域协同的一次深度破题。
作者|许昊杰
编辑|张彩莉
题图|吴均奇
为何要成立?
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安徽自然条件兼具南北之长,“三农”事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居重要地位。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近年来,安徽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将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农业强省和江淮粮仓建设的重要抓手,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来自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在农业科技发展成效上,安徽水稻种子出口量连续6年全国第一,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农业生产信息化率51.2%、居全国前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因此,安徽发起成立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是开展有组织、体系化、任务型科研攻关的现实需求。安徽独特的省情农情和创新实力,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大有可为的“试验田”“高产田”。
但与此同时,也要认识到安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发达省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成立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正是安徽破题的重要举措。
“安徽还存在创新能力不强、高能级平台不多、领军人才不足等问题,迫切需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广领域统筹农业科技资源。”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汪学军表示,培育壮大农业新质生产力,成立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恰逢其时、正当其势。
当前,安徽正处在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加速迈进的关键期,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也被寄予厚望——“希望联盟立足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创新优势,在建设江淮粮仓、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推动皖北地区全面振兴、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培养农业领域高端人才等方面持续深化合作,助力安徽加快补齐‘三农’领域短板弱项,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建设美好安徽提供坚实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联盟中的全国顶尖农业大学、科研院所等也与安徽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截至目前,联盟成员单位积极参与安徽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在安徽设立试验示范基地22个,合作实施项目近60项。去年以来,安徽科研院校与联盟单位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160余次。
联盟如何建?
“1+5”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如何建?有哪些参与成员呢?
据悉,“1+5”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中的“1”是指安徽由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主导,安徽农业大学为主要承接单位,包括安徽省农科院、安徽科技学院等在皖各相关高校、各市农业科研机构的开放平台;而“5”则是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5所农业科研院校。
在联盟成立的座谈会上,安徽还与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此之前,安徽分别于去年7月、去年12月与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至此,安徽与联盟中的5所农业科研院校全部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汪学军表示,联盟将充分发挥“国家队”中坚作用和特色优势,推动与安徽科研队伍协同发力,聚力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成果转化高地、人才培养高地,为扛牢粮食保供责任、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升级等方面提供高水平科技和人才支撑。
目前,安徽正基于联盟探索构建“三个平台”——
一是开放合作的平台。依托“生物育种安徽省实验室”“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安徽基地”等平台,加强与联盟单位产学研合作,鼓励支持联盟单位的国家级平台在安徽设立分中心、试验示范基地等。
二是智力共享的平台。联盟依托“安徽省江淮粮仓研究院”,吸纳联盟单位的院士和知名专家学者,组建“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咨询委员会”,为“三农”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三是资源集聚的平台。聚焦安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共同凝练需求,提出一批重大项目,跨学科组建团队,开展有组织科研攻关。
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合作是推动联盟实体化运作的重要抓手。座谈会上,《联盟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合作清单》发布,首批拟合作清单主要集中在高水平江淮粮仓建设、特色高效养殖业、绿色食品、智慧农业、生态农业五个方面。
以高水平江淮粮仓建设为例,聚焦重要农作物“提单产”、提高粮食加工增值能力,安徽拟开展优质高产专用水稻新品种培育、高产优质专用玉米新品种培育、高产多抗耐密油菜新品种培育、江淮稻麦轮作区耕地质量提升等7个合作项目,力争形成粮食单产提升综合技术方案。
联盟如何运作?
组建跨区域农业科技联盟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大任务和有益探索。如何更好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国家队”和“地方军”的协同作用,探索构建跨区域农业科技人才合作新模式?
安徽将全力支持联盟工作,在政策举措、要素供给、场景应用、人才引育等方面完善保障机制,确保各项合作顺利高效、科研人员创新愉快创业成功。
“重点是推动范式创新,协同推动重大科技攻关、战略人才培育、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项任务。”汪学军说。
具体来看,在重大科技攻关方面,安徽将汇聚联盟单位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创新优势,联合申报国家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在粮食增产增效和畜禽、水产养殖业全产业链提升等开展合作。
在战略人才培育上,安徽将探索专业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促进农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双向合作交流,协同开展“双一流”学科创建。目前,安徽已整合资金1000多万元,支持联盟单位专家团队与我省产业技术体系开展深度合作。
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上,安徽将支持联盟单位高层次科技人才在皖开展试验示范和创新创业,支持担任安徽龙头企业科技副总。安徽将设立全省首支公司化运营的“‘1+5’联盟基金”,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支持成果转化落地。
作为联盟秘书处,安徽农业大学坚持“政产学研金服用”大融合理念,在建强平台载体、创优联盟机制、强化成果落地上不断发力。
安徽农业大学将用好该校2个国家级平台,主动承接5家联盟单位在皖设立的国家级平台分中心,积极吸纳省内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共建“2+5+N”科创联合体。同时,分领域打造由院士领衔、多学科专家和企业研发人员参与的复合型团队,形成梯度合理、优势互补、上下游衔接有序的创新链条。
“我们将探索设立专项基金,联合科大硅谷发起一只支持联盟单位农业科技成果在皖转化落地的‘神农基金’,形成‘高校+基金+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安徽农业大学校长操海群介绍,该校将重点打造应用场景,依托该校8大综合试验站、联盟单位在皖建设的基地园区,以及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等,加快技术成果集成、熟化和孵化,推动源头创新蓬勃涌动、前沿成果“沿途下蛋”。
江淮大地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沃土。“1+5”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将通过制度化的合作机制,“地方军”与“国家队”实现深度协同,安徽“三农”事业也必将迎来更多突破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