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为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广泛深度融合,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提供了路径指引。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是技术基因的迭代升级。“互联网+”通过网络连接实现信息传递与流程再造,而“人工智能+”在此基础上叠加了认知能力,实现了从“信息连接与扩散”到“知识运用与创造”的跃升。这种跃升赋予了人工智能更强大的变革力量,推动生产要素重组、价值创造方式升级,全方位重塑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当前,人工智能产业正处于全球格局重塑的关键时期。技术研发从单点突破转向体系化创新,开源生态与闭源模式互补促进技术繁荣,应用场景从消费端逐步向各领域渗透,垂直领域的落地能力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在此背景下,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既是技术发展的“水到渠成”,也是发展需求的“势在必行”。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是应用场景的纵深拓展。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涉及经济、社会、治理等多方面的系统性工程。《意见》聚焦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六大领域,从全局角度作出安排,既明确了人工智能应用的重点发力方向,又从多个角度提出了适应其发展特点的制度框架。确保“人工智能+”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既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招,也是数字经济向智能经济、智能社会迈进的必然选择,赋能了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是发展逻辑的本质跃迁。我国凭借丰富的数据资源、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广阔的应用场景,为“人工智能+”行动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意见》面向2035年,提出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阶段的总体目标;面向2027年和2030年,分别设定阶段性发展目标。这些目标有助于在人工智能技术的不确定性和发展确定性之间找到动态平衡,为我国人工智能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六大重点行动涵盖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六大领域,八大基础支撑聚焦模型、数据、算力、人才等关键环节。更重要的是,《意见》提出了“前瞻谋划、系统布局、分业施策、开放共享、安全可控”的方法论,这些举措是针对现实痛点的“精准滴灌”,而非空泛口号。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变的是技术的“工具属性”,不变的是发展的“人民底色”。因为真正的技术进步,不是取代人类,而是扩展人类的能力边界;不是制造数字鸿沟,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分享智能时代的红利。各地应以“人工智能+”行动为契机,充分发挥我国的优势,科学谋划、精准施策,推动我国人工智能应用跑出创新发展的“加速度”,共同谱写人工智能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让每个人都能共享技术进步的温暖与力量。
编辑:牛霄 校对:曾沧海 责编:邓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