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剧中,历史常常被赋予新的生命。例如,在《虎啸龙吟》这部剧中,编剧虚构了一段令人动容的情节:曹魏皇帝曹睿因怀念已故母亲甄姬,苦寻画师,希望能重现母亲的面貌。然而,由于缺乏参照,画师的尝试总是未能令人满意。最终,曹睿穿上女装,亲自充当模特,才终于实现了这一心愿。这段情节虽属虚构,却深刻反映了历史中一个普遍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逐渐模糊,而重现逝去亲人的形象成为了一种难以实现的奢望。
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科技正在改变这一现状。2025年8月,前CNN主播吉姆·阿科斯塔在Substack平台上完成了一项特殊的采访。接受采访的对象并非活人,而是已故的华金·奥利弗。奥利弗在7年前的一起校园枪击案中不幸丧生,年仅17岁。但这次采访中的奥利弗并非亡魂,而是基于他生前的文字和音像资料,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创造出的数字人格。
这项技术被称为“数字复活”,它利用人工智能克隆逝者的语音、模仿其遣词造句的风格,并将其与3D影像结合,创造出栩栩如生的数字人。奥利弗的母亲特别喜欢让这个“数字生命体”用儿子的语调说出“妈妈,我爱你”,这让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慰。
实际上,奥利弗并非个例。在全球范围内,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重现已故者面容、声音,甚至重建其数字人格,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这些数字人被称为“悲伤机器人”或“幽灵机器人”,它们为失去亲人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纪念方式。
“数字复活”是人类记忆领域的第三次重大技术革命。在此之前,肖像画和摄影技术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肖像画兴起于公元一世纪左右,成为古代留存亲人面容的主要方式。而到了十九世纪,摄影术的发明则彻底改变了这一切,使得影像能够更为精确地记录人类的面貌。
然而,无论是肖像画还是摄影,都无法完全避免记忆的消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影像也会逐渐变得模糊,无法完全满足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而“数字复活”技术的出现,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更为持久、更为逼真的纪念方式。
尽管“数字复活”技术带来了许多温情和安慰,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批评者认为,这项技术可能会让人们过度依赖数字影像,从而延长哀悼期,无法真正接受亲人的离去。一些人还担心这项技术可能会被商业利益所利用,成为情感剥削的工具。
然而,无论如何,“数字复活”技术已经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来纪念逝去的亲人,同时也引发了对记忆、死亡和情感等问题的深刻思考。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数字复活”将会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