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六大领域为核心,将“人工智能+”升级为国家战略行动。这绝非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以“智能+”重塑发展逻辑,既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也为地方探索提供了行动指南,江苏的积极布局便是生动实践。
从国家维度看,“人工智能+”是激活我国优势的关键引擎。我国完备的产业体系、超大规模市场与丰富数据资源,为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筑牢根基;世界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体系,持续输送多学科人才。在此支撑下,“人工智能+”既能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催生智能原生新产业,为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赛道,又能形成“创新带应用、应用促创新”的良性循环,让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助力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
于民生而言,“人工智能+”更让技术有了温度。从“会共情”的智能家居感知情绪、适配需求,到人工智能成为矿山开采、高空作业等高危岗位的“可靠搭档”,减轻劳动者负担、降低安全风险,技术正从“连接”转向“赋能”,让智能红利走进寻常百姓生活,切实提升民生福祉。
在国家战略引领下,江苏立足自身优势,将“人工智能+”转化为发展实效。近期江苏省政府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抢抓机遇布局具身智能产业,加快创新中心、数据采集训练中心建设,推动整机与关键部件企业做强,探索工业制造、特种环境、民生服务等场景应用,聚力打造产业高地。此前省政府党组会议更细化路径:依托产业基础扎实、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聚焦大模型构建、具身智能等领域找准生态位,加大关键技术研发投入,完善算力调度与数据共享机制,以“智改数转网联”行动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甚至前瞻探索类脑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
江苏的实践,正是“人工智能+”落地生根的缩影。其不仅通过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协同,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生活,更以“雨林生态”般的发展环境,激活市场主体活力,为全国提供“因地制宜抓落实”的参考样本。
推进“人工智能+”,需始终平衡发展与规范。既要做好顶层设计、鼓励探索创新,也要筑牢安全底线,通过法律法规防范风险;在全球视野下,更要以开放合作姿态推动人工智能成为全球公共产品,弥合智能鸿沟。相信以人工智能为钥,既能打开地方发展新空间,更能链接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让技术真正成为推动发展、惠及民生的强大力量。
(付奇)
上一篇:王跃军开展教师节走访慰问活动
下一篇:科技攻关重点研发将获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