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王秀芳
远程存储、加密传输、多端调阅、智能分析……不久后,在贵州公立医疗机构拍X光、做CT的患者,再也不用拎着沉甸甸的胶片袋四处奔波,手机一点就能看到影像报告。这场便民革新,源于一项全国创举。
8月27日,全国首个以数字化医用耗材为标的的省级集中带量采购项目——“云胶片”集采在贵阳顺利开标。贵州大数据产业集团(牵头人)与联通数字科技(成员单位)组成的联合体成功中选,服务价格仅为4.95元/人次。
本次集采涵盖贵州全省具备放射检查能力的公立医疗机构,采购周期为2年,首年采购需求总量达2156万次。按要求,中选企业须在2个月内完成三级定点医疗机构上线,4个月内覆盖二级机构,6个月内实现全省所有报量医疗机构全面接入。
“这意味着,半年内贵州将全面执行‘云影像5元/人次’的惠民价格。”贵州大数据集团民生服务业务部项目总监刘晓锋表示,医学影像全面迈入“云时代”,不仅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还能有效避免重复检查,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2024年9月22日,国家医疗保障局与贵州省人民政府签署“数据赋能医保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合作共建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数据赋能医保体系建设、医保协同治理、医保智慧服务等方面深化合作。
在此框架下,“数字影像处理和上传存储服务”被纳入数字化医用耗材范畴,通过引进专业服务主体,建设省级统一的医保影像云中心,为实现医疗影像归集、诊疗行为核验、医保数据应用、跨区域调阅共享等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贵州影像云”体系正围绕存储端、平台端、前端服务加速构建:存储端提供云计算与存储资源,平台端集成数据管理、质量控制、跨区域调阅等功能,前端服务则协助医院完成系统对接、接口改造、运营维护。
“这一全方位架构,将推动医学影像服务走向更高效、更便捷的新阶段。”贵州省人民医院信息处负责人李海琳表示,此前贵州影像云服务较为分散,县乡基层覆盖不足,而“云胶片”集采落地后,将彻底打破这一局面,真正实现全省一体化。
作为大型三甲医院,贵州省人民医院日均放射检查量约2600人次。“云胶片”的推广,将为这里带来显著改变——患者可多次浏览、下载和分享影像,且无需重复付费,极大便利分级诊疗和异地转诊,从源头上减少重复检查。
“‘云胶片’的意义远不止于‘胶片数字化’,更是医疗服务与管理模式的重要升级。”贵州省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王荣品指出,在国家大力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背景下,“云胶片”为实现区域乃至全国范围的影像共享与互认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从实体胶片到轻触即达的“云端影像”,看似微小的转变,却是易携带、易存储、易共享、更准确、更省钱的多重优势叠加。贵州,正用“一片云”托起全省医疗影像新未来,也为全国医疗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贵州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