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以“新能源 新动力 新常州”为主题的2025国际新能源博览会在常州开幕。这场为期三天的绿色盛会首次以“双IP”破圈,创新“能博会+苏超”嘉年华形式,引领观展群众打卡新能源科技,感受“新能源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更向全球展示了追“新”常州的雄心:“发储送用网”全链条硬核“天团”从“书架”走向“货架”,加快形成更具特色的新能源产业高地。
从前沿的发电技术到高效的储能方案,从智能的终端应用到AI赋能的未来生态,常州的零碳减碳之路既硬核又充满巧思,一场以“碳中和”为名的变革正在加速渗透,清晰勾勒出绿色、智能、高效的未来图景。
“常”至“常”新,硬核科技闪耀出圈
宽温域固态电池让电动车不再“怕冷”,汽车整车制造全域AI品控管理方案将检测效率提升400%,自研“电力心脏”为中国新能源产业提供功率半导体解决方案……展会现场,常州“发储送用网”和“AI+新能源”领域的硬核科技精彩亮相,引得观众纷纷驻足。
在“发电”版块展区,多款不同品类的碳纤维、织物以及拉挤复材制件等核心产品集中呈现。“这款截面呈槽状的是支撑槽,这种材料可以实现交通工具轻量化,目前我们给高速动车提供国内外首创的多孔腔曲面柔性一体拉挤技术生产的设备舱支撑槽,已进行批量化生产。”常州新创碳谷集团科技管理部项目经理张志成介绍,为减少碳纤维废料对环境的影响,企业通过回收再利用技术将报废的碳纤维纱线、织物及复合材料制成的热塑短切碳纤维,目前应用于无人机外壳和汽车仪表盘等。
如果说发电是开源,储能环节则是节流与调度,解决了新能源“看天吃饭”的间歇性问题,是当前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
为攻克极端环境下的储能难题,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推出了高性能的软包低温电池。通过采用独特的正负极材料和自主研发的宽温域电解液,这款电池即使在零下60℃的极低温工况,依然可以维持92%以上容量保持率,能够通过针刺、过充、高温存储等极端测试。
在“用”能端,新能源汽车是目前常州产业链中的主角。理想、比亚迪、星星充电等一众在地龙头企业,共同驱动着未来出行的智能化变革。
璀璨夺目的红旗国礼前照灯成为展会焦点。作为红旗阅兵车车灯的制造者,常州星宇车灯股份有限公司以科技创新参与国家盛典。“企业始终扎根常州,经过30多年发展,从一家校办企业逐步成长为上市公司,产值突破百亿元,这一切离不开常州‘新能源之都’的生态优势和优质的营商环境。”公司党委书记俞志明介绍,近年来企业注重车灯智能化、交互性,例如春晚重庆分会场舞台上的会变换颜色、展示文字的问界M9灯光秀就是来自星宇车灯,集成了自适应像素照明和动态交互光效等前沿技术,单套价值突破2万元,较传统大灯提升20倍以上。
当新能源“邂逅”人工智能,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正在酝酿。
理想汽车“连山系统”实时采集制造、供应、售后数据,通过算法预判故障、发出预警;中科摩通研发的CASMT AI柔性自动化设计大模型,是面向智能制造产业的多模态垂直领域工业大模型,实现跨行业精准适配……常州加速推进“人工智能+”与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
在工业检测领域,透明、半透明产品的内部缺陷检测一直是个难题。以人们选购的新能源车的车载镜头为例,一般都是透明或半透明设计,如何精准检测?常州微亿智造科技有限公司政府业务部总监吴伟伟向记者介绍,“公司研发的工业高分辨3D层析检测设备具有高精度3D检测能力,突破了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微米级分辨率、毫米级穿透深度等主要性能指标世界领先。针对车载镜头,该设备可实现透明、半透明物体的3D层析成像及检测等。”
就在上个月,世界级舞台见证了人工智能浪潮下的“常州有为”。微亿智造凭借“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赋能检测和修整工艺场景”项目,成功入选《2025年“人工智能+”行业标杆案例荟萃》,此前还与DeepSeek等企业跻身“2025福布斯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企业TOP50”。
集群联动,打造名片新矩阵
城市产业转型,决心、勇气和时机,缺一不可。
从上世纪50年代涉足变压器制造,80年代电线电缆产业初显雏形,90年代成立江苏首家光伏企业天合光能,2010年左右成立新能源汽车研究院,谋划布局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常州一靠长期主义、二靠创新聚变,塑造新能源产业持续增长的韧性和后劲,构筑全链条竞争优势。
秉持“十年磨一剑”的长期主义,常州推进理想汽车、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等明星企业在此建厂或落户,也陪伴星星充电、天合光能等本地企业成长为赛道龙头。链主企业的壮大相应拉动了其所属辖区的配套企业发展。
从武进区西太湖常州氢湾的氢能产业链,溧阳市的动力及储能电池产业集聚区,到钟楼经开区的新型电力装备集聚区……在常州这片创新的沃土上,新能源产业从“秀木”已然成长为层次分明、活力充沛的“生态雨林”。
溧阳市的动力电池产业集群,以独特的产业生态诠释着垂直整合的发展之道。其以宁德时代、上汽集团等龙头为牵引,集聚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超100家,涵盖正负极材料、电池隔膜、电解液等完整产业链环节,拥有璞泰来、科达利等各细分领域TOP3龙头企业20余家,产业链完整度达97%。2024年,溧阳市动力电池及储能产业全国县域第一。
金坛区直溪镇递出自己的产业名片——光采小镇,以“光伏+储能”为特色产业体系,依托光伏新能源和盐矿等资源,集聚了东方日升、正信光电、斯威克、中信博等一批重点企业,形成了完整的光伏产业链。
支撑这片“生态雨林”蓬勃生长的,正是常州精心构建的“2+5+N”产业链模式。由单链条向大产业闭环、由单环节集聚向大生态集群进阶,常州在新能源“发储送用网”已积攒丰厚家底,是企业家心目中公认的“城市梦想家”。
在2024年中国产业地理盛典上,常州新能源产业被列入“中国有影响力的城市产业名片”。对于这张名片来说,名园名群是“空间载体”与“增长极”,形成“一带引领、双核驱动、多点联动”的布局。
自2023年以来,常州聚力打造“新能源产业高地”,在全国率先打造“发电、储能、输送、应用、网联”为主体的产业生态闭环,培养出强劲新动能。今年出台了《常州市加快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推动“发储送用网”全产业生态圈进一步扩大。
产业名片是城市硬实力和软实力的象征,代表着经济的“韧性”和“活力”。常州,这座拥有全新、精彩产业名片的城市,以昂扬的姿态大步前行,目前各片区围绕新能源产业链,识变应变、破卷出新,持续推进强链补链延链固链。
抢滩“零碳”,织就“绿能微网”
9月9日,工信部宣布了零碳工厂扩建计划: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培育一批零碳工厂、零碳园区。
零碳转型已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如何帮助城市产业实现低碳突围,常州有其独到的方法论。
2024年8月,常州正式出台《常州市近零碳园区和近零碳工厂试点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和《常州市新型智能微电网试点建设推进方案》,力争到2026年,完成建设10个以上近零碳园区、15个以上近零碳工厂、30个新型智能微电网试点示范项目。
具体来看,常州以供需联动为路径,培育近零碳园区、近零碳工厂和微电网项目,每年带动投资200亿元以上,加快形成千亿级规模的微电网产业集群;通过全市绿电绿证服务网络,支持重大项目开展绿电交易合作;设立企业首席双碳官,推动企业建立健全ESG管理体系;通过与专业机构、高校科研合作,培养专业人才等方式赋能低碳发展……
政策背后,是一座城市在“双碳时代”不断进化、迭代的决心和勇气。常州用“真金白银”激励和“一揽子”政策扶持,鼓励试点单位加快先行步伐,尽快形成带动效应。截至目前,全市共建设近零碳园区8个、近零碳工厂7家、微电网项目126个。
近日,记者走进溧阳高新区近零碳场景创新中心园区看到,一条宽16米、长500米的光伏道路渐次铺展开来,规模位居全省之最,1.88MW装机容量预计年发电量达190万千瓦时。万亩渔光互补项目更成为低碳地标,这种“板上发电、板下养殖”的模式,能让115个足球场大小的土地实现生态与经济价值双赢。
据悉,该园区以智慧能源网、智能运载网和场景创新中心为骨架,构建起全产业链融合的绿色发展生态,一期项目投运近一年,产生效益超800万元,减少碳排放近5000吨,为微电网示范城市建设、长三角园区低碳转型均提供了鲜活的“溧阳方案”。
在今年的江苏省微电网产业链对接大会暨常州市微电网城市建设推进会上,常州亮出一张“微电网”,开辟新能源产业新航道。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能源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能源转型势在必行。”常州市委书记王剑锋说,微电网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毛细血管”,成为常州加速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落子。
武进创新产业园微电网建成常州首个V2G示范点,国内首次实景应用镍氢电池,南山竹海景区建成光储充一体化项目,溧阳高新区创智园打造全省规模最大的“源网荷储+冷热协同”产业园区微电网……在工业、景区等领域,常州已然织就“绿能微网”,加速新能源产业与应用融合。2024年,常州市14个项目列入江苏省微电网建设项目名单,数量全省第二。
打造“零碳城市”是一座城市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和对产业的前瞻布局。名企抢滩“零碳”,自然是优中选优,择热土而栖。
自2016年江苏时代落户溧阳以来,宁德时代持续“重仓”常州,累计投资七期项目,溧阳基地已经成为宁德时代最大的基地之一。今年8月,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与常州坚定奔赴下一个十年,成为城市的“铁杆合伙人”——
签署全域打造零碳生态城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探索城市建设零碳生态新路径,推动新能源在城市各场景中的推广和应用。共同培育微电网项目,加快形成千亿级规模微电网产业集群,将常州打造成为绿色低碳微电网示范城市。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万晨 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