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最新一批项目评审结果,攀枝花学院减污降碳与资源化团队成员陈丹丹副教授领衔申报的《微生物驱动钒钛磁铁矿氧化还原过程及其释钒机制》研究课题获批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
据了解,本次获批是陈丹丹副教授所在团队在国家级项目申请上的“梅开三度”。此前,陈丹丹副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亚铁氧化耦合钒还原的化学与微生物机制》优秀结题,团队另一成员吴丰辉博士也在2024年成功获批题为《磷石膏中高品质硫钙组分分离与苯烯烃类物质的互锁链式反应增质机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字号项目的三次成功获批,是整个团队通力协作的成果。目前,团队成员已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受理/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获批省级以上项目10余项,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3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竞争十分激烈。能够连续获得资助,体现了评审专家对陈丹丹团队研究方案创新性和可行性的高度认可,也是对其科研实力的充分肯定。
陈丹丹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方向为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防治与修复,现为攀枝花学院生化学院副教授、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攀枝花学院工作后,陈丹丹结合攀枝花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实际,与“志同道合”的同事共同组建了科研攻坚团队,深耕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及资源化技术的前沿研究。本次获批的国家面上项目围绕这一重点领域,旨在解决关键科学问题,突破技术瓶颈,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和环境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陈丹丹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铁和钒是地壳中含量丰富的氧化还原活性金属,在攀枝花地区尤为富集。项目研究将为深入理解铁、钒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耦合机制奠定基础,为开发更为科学高效的钒污染治理方法提供新思路。
陈丹丹表示,团队将以此为契机,聚焦国际前沿,深耕减污降碳与资源化领域,力争产出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同时继续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化基础研究,推动技术研发,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