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国航空报)
廖纵横
在飞机系统软件升级项目中,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所研发人员用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严谨的态度,成功拦截了一项险些“逃逸”的质量问题,为飞行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发现问题
2025年8月的一天,飞机系统软件的验证测试正在紧张进行,研发人员杨淏天正遵循测试流程,逐一对成品交付的软件进行系统集成验证。按照设计文件的要求,代表传感器构型的离散量接口“15V地”状态应表示为逻辑“0”(带传感器构型),而离散量接口“开路”状态应表示为逻辑“1”(不带传感器构型)。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设置,却关系到系统对飞机传感器构型状态的判断和处理。
然而,当检查成品软件逻辑时,传感器信号插针的一个细微反差引起了他的高度警觉。成品软件中传感器构型的定义与设计文件是相反的。这意味着,成品软件将离散量“15V地”设为“1”,离散量“开路”设为“0”。
他立刻将试验数据放在解析软件中进行排查,但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解析软件上显示的结果却是正确的,这令他百思不得其解,错误明明存在,可为什么又会凭空消失呢?
细致排查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研发人员,他仔细查阅了相关设计文档,发现文件中对传感器构型离散量的定义明确无误——“15V地”为“0”,“开路”为“1”。在试验台上,他逐一检查了信号配置,成品软件中的逻辑与设计文件定义的逻辑确实是相反的。经过多轮排查,确信问题一定存在后,他便将目光转向数据解析软件,经过认真细致严密地排查,他发现解析软件中对传感器构型的解析逻辑与设计文件相比也是相反的。这就导致这两个“错误”在系统中“相消”了,也使最终的测试结果看似是正确的。
“错误被掩盖了,问题隐藏得非常深,如果不是对每一个参数都较真,问题很可能就会被忽视掉。”杨淏天说,“一旦成品安装到飞机上,一定会暴露出问题,到时候就会耽误飞行甚至影响安全。”
为了彻底确认这一问题,他和技术团队展开多轮验证测试,分析系统对不同信号输入的响应。结果发现:反向的信号配置会导致系统故障,进而影响实际飞行过程中的数据使用值,最终威胁飞行安全。
解决问题
发现问题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彻底解决这一隐患。杨淏天立即向上级汇报这一情况,并提出了详细的改进方案。他立刻通知成品配套单位,传感器构型的软件配置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文件进行调整,将传感器“15V地”设为“0”,“开路”设为“1”。解析软件的信号判断逻辑也必须与设计文件保持一致,避免再次出现反向配置。
同时,他建议成品配套单位在测试流程中,增加对关键信号参数的自动化检查环节,确保软件逻辑与设计文件的一致性;在未来的项目中,增加软件设计的一致性核查,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对待质量问题,我们必须坚持‘零容忍’的态度。”杨淏天说,“每一个参数、每一个信号都至关重要,不能有丝毫马虎。作为设计人员,我们就像产品质量的‘守护者’,必须用最严谨的态度来查找测试数据中的‘谎言’。”
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才能为每一次安全飞行保驾护航。杨淏天说:“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必须始终将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只有坚持严谨、精准、细致、负责的工作作风,才能确保成品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