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形机器人正逐步进入实际应用部署阶段,2025年被行业普遍视为其量产化元年。随着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人形机器人本体对传感、边缘计算、电源及连接系统的需求也将同步攀升。作为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制造商,ADI正将自动化与机器人领域视为未来的 “第二增长曲线”。据其规划,到2030年ADI的自动化业务收入有望翻一番;尤其在人形机器人赛道,单台设备搭载的 ADI 芯片价值可能达到数千美元,这一数值是当前AMR的十倍。
▍ADI联手NVIDIA押注人形机器人赛道
根据2024年行研数据,全球模拟芯片市场规模约为850-900亿美元,预计未来5年将以 5%-7%的年均增速增长,其中汽车电子、工业控制是主要增长动力。整个市场存在高度集中的现状,前五大厂商占据近60%的份额。其中2025年ADI在全球模拟芯片市场的份额为13%。主要用于工业、汽车信号链芯片领域,市场份额仅次于德州仪器(TI)。在数据转换器市场,ADI市场份额高达40%,远超竞争对手两倍,占公司营收30%以上。
从产业来看,全球前五大模拟芯片厂商德州仪器、ADI、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美信更多集中在工业控制、汽车电子、消费电子、医疗设备等领域。而人形机器人则被看成下一次工业革命的突破口,成为推动企业增量的价值洼地。
根据立德机器人平台发布的《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27.6亿元,2026年将超百亿达104.71亿元,到2029年达到750亿元,占全球总量的32.7%,位居世界第一。同时立德研究院上半年的调研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82.39亿元,占全球约50%。
近两年,ADI已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与自主移动机器人领域。2025年ADI与NVIDIA达成深度合作。依托NVIDIA Jetson Thor平台,ADI将自身的边缘感知、精密运动控制、电源完整性及确定性连接技术,与Jetson Thor的计算能力、Holoscan Sensor Bridge及Isaac Sim 深度整合,助力具备推理能力的机器人实现从仿真到实际部署的规模化落地。
▍多圈传感器ADMT4000、单片伺服驱控芯片TMC9660两款产品亮相
产品方面,ADI为客户提供全栈式系统解决方案。在感知层面,ADI有测量景深的ToF摄像头模组,以及助力实现类人灵巧操作的IMU、支持先进抓握与触觉感知的触觉传感器;在连接层面,覆盖GMSL、以太网等高速连接技术,针对关节数据传输开发60GHz无线连接方案,还通过ISO-USB等稳健外部连接保障维护、调试与充电安全;在能源与控制层面,具备高效的电源与电池管理方案,同时拥有磁性编码及控制器、位置传感器等电机控制相关产品,全面覆盖多场景需求。
在近期举办的“激活边缘智能,共绘具身未来”人形机器人媒体分享会上,ADI展出了创新型多圈传感器ADMT4000与高集成单片伺服驱控芯片TMC9660两款有代表性的ADI人形机器人相关Demo产品。
ADI多圈传感器ADMT4000
ADMT4000是ADI推出的首款单芯片多圈位置传感器,该产品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多圈检测方案的不足。其绝对测量范围达46圈,全量程测量精度可达±0.25,无需搭配备用电池、机械齿轮或线性传感器;同时支持无源状态下精准记录多圈旋转运动,系统断电后重启无需重新归位与校准,适配人形机器人关节位置检测场景需求。
ADI多圈传感器ADMT4000
ADMT4000的技术核心基于磁性纳米导线中磁畴壁的可控传播原理,通过固定于机器人关节的外部永磁体产生磁场,驱动传感器内部磁畴壁发生位移,将关节旋转运动无损转换为磁畴壁的一维线性位移。传感器沿磁性导线集成4个巨磁阻(GMR)检测点,利用GMR效应捕捉磁畴壁扫过时的电阻变化,系统通过解析检测点电阻数据,可精准反演关节的绝对旋转角度与累计圈数。
此外ADMT4000具备断电位置保持能力,磁畴壁的物理位置状态无需外部能量维持,即使断电期间关节发生运动,位置信息仍可稳定保留,系统重启后仅需一次电阻读取操作,即可快速获取当前精准位置,保障人形机器人关节运动控制的连续性与准确性。
TMC9660是一款高集成单片伺服驱控芯片,核心优势在于高度集成化设计:内置MCU、伺服三环控制(位置、速度、电流)、70V/2A智能栅极驱动器(GDRV)、运放、LDOs及Buck转换器,开发者仅需外接功率MOSFET,即可组成完整伺服驱动单元。
TMC9660-3PH-评估板
TMC9660无需繁琐的软件算法开发,自带硬件FOC;运动控制单元(MCC)支持100kHz高频率伺服环路控制,同时配备8点Ramp轨迹发生器,能够实现高效、精准的运动控制,适配对控制精度要求高的场景。
▍ADI联手人形机器人链主企业破解人形机器人落地难题
ADI公司院士兼技术副总裁陈宝兴认为,人形机器人是工业智能未来的核心方向,需通过 “AI与物理智能深度融合” 实现突破,最终目标是成为能与人类协同、适应复杂场景的 “超级伙伴”。
但现阶段人形机器人落地的核心技术瓶颈是物理智能与AI融合深度不足,比如复杂场景适应能力弱、机器人精度与灵敏度不够以及系统协同性不足等问题。
陈宝兴认为,仿真训练与硬件创新是破解人形机器人落地的关键。通过数字孪生仿真,将ADI的传感器、执行器模型集成到 NVIDIA Isaac Sim平台,借助高保真仿真生成训练数据,能够解决工业场景 “数据少、测试难” 的问题。
在硬件上,需要重点研发鲁棒性更强的核心部件,比如抗环境干扰、稳定性高且能实现1g力检测灵敏度的磁耦合触觉传感器,以及低延迟电机控制器,为物理智能提供有效的硬件支撑。
此外陈宝兴提出未来需要构建AI闭环控制机制,让AI分析环境后实时调整传感器与控制器参数,进一步提升机器人自适应能力,而ADI作为人形机器人上游方案商,会积极与人形机器人链主企业进行合作,供应技术方案和最新的硬件产品。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原型机走向规模化量产。
▍国内外人形机器人订单爆发 ADI押注下一个万亿赛道
今年3月,Figure AI的BotQ人形机器人工厂正式曝光,第一代生产线预计年能达12000台人形机器人,公司计划在未来四年内将产能扩充至每年10万台。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全球首个“机器人制造机器人”的现代化工厂。
特斯拉 CEO 埃隆・马斯克曾多次公开表示,Optimus机器人将进入试生产阶段,当年计划生产5000至1万台,初期目标为每月1000台,且已采购的零部件可支持10000-12000台产能。
国内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订单屡传捷报,今年7月,优必选中标觅亿 (上海) 汽车科技有限公司9051.15万元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今年预计交付500台工业人形机器人,教育科研领域的天工行者在手订单已达百台,全年交付量预计超300台。
8月,智元机器人收获富临精工数千万元订单,近百台远征A2-W将落地工厂,今年出货量预计达数千台。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订单达数千台,其 G1将成为今年全球出货量最多的人形机器人。
当前行业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已从实验室阶段迈向小批量交付,但要真正进入量产爬坡期,至少还需 3-5 年时间。而当前的技术落地与验证效果,将直接决定未来人形机器人的产业格局。
公开资料显示,ADI 2025 年前三个季度累计营收已达79.43亿美元。其中,工业板块收入占比较2024年同期下降2个百分点,而新兴的人形机器人领域,有望借助产业规模化部署与量产进程的加快,成为ADI在工业、汽车、通信、消费电子四大板块之外的又一重要增长点。作为人形机器人上游解决方案的开拓者,ADI将凭借单芯片解决方案、传感器技术及高效链接方案,成为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落地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