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三年前,运营商还在为“管道商”标签所困。2022年6月,腾讯云智慧运营商部门正式成立。“成为运营商数字化转型的最佳合作伙伴”,是腾讯云智慧运营商部门的使命和愿景。
如今,智能化与全球化浪潮正深刻重塑通信产业格局,在算力和大模型的加持下,运营商在网络智能化升级、技术自主可控、人工智能创新、全球化拓展等方向走出了新路子。
“运营商作为整个数字化基建的主力军,尤其是在智算时代的主力军,腾讯作为科技平台公司,和运营商进行场景共创、能力互补和生态共赢,这一定是推动着产业加速发展的不二之选。”腾讯云副总裁曹磊在2025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一语道出双方合作的底层逻辑。
“AI+”时代,运营商如何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意见》提出实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倡导创新服务业发展新模式,加快服务业从数字赋能的互联网服务向智能驱动的新型服务方式演进。
当AI大模型从实验室走向产业深处,运营商早已迈开了智能体探索的步伐。
一方面,通用智能体服务成为基础能力底座。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均已推出覆盖客服、查询等基础场景的通用智能体,比如结合10086、10000号热线的智能应答系统,提升了人工分流率,既降低了运营成本,又优化了用户体验。
另一方面,垂直领域智能体则聚焦行业痛点、智能体开发框架为个性化需求提供支撑、平台化智能体系统则实现了规模化协同。
过去三年,国内AI技术经历了从“单点突破”到“体系化落地”的跃迁:大模型已从单纯的对话交互,进化为能处理文本、图像、音频等多模态信息的综合能力体,而DeepSeek掀起的开源浪潮,更让腾讯云等企业构建起多元融合的生态。
但技术成熟不等于价值落地。大模型的重心已从“训练算力竞赛”转向“推理应用落地”,而智能体正是连接技术与场景的关键。“ChatGPT只能问答,但运营商需要的是能管网络、做营销、维设备的‘实干家’。”这种需求催生了智能体的快速崛起,也成为国家“人工智能+”行动落地的重要抓手。
然而,产业尚处发展初期,运营商普遍面临技术、应用、生态的三重挑战。
技术层面,地方运营商的“算力短板”尤为突出。相较于互联网头部企业,多数省级以下运营商缺乏大规模AI研发团队与算力集群,仅能依赖规则匹配实现基础功能,难以支撑复杂场景的智能决策。应用层面,“数据孤岛”成为拦路虎——用户行为数据、网络运维数据、政企客户数据分散在不同系统,无法形成协同支撑,导致智能体“懂场景却缺数据”。生态层面,多智能体协同缺乏标准,不同厂商的智能体难以互联互通,形成“各自为战”的碎片化格局。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云计算部主任马飞表示,随着大模型的不断成熟,智能体进入到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智能体的训练需要更关注大模型工具链、数据流、应用环境等,需要协同应用,甚至是多智能体协同,这便需要运营商同云厂商发挥各自优势,快速提升技术能力。
打造标杆案例,助力运营商产业革新
聚焦运营商行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创新实践与前沿探索,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铁塔先后分享了各自在运营商数智化转型中的探索和实践经验。
中国电信集团政企信息服务事业群、互联网行业事业部二部总裁康宁分享了“云改数转智惠”战略下中国电信和腾讯的合作实践。能力共享方面,双方开放云网、安全、大数据能力,提升双方技术竞争力。解决方案方面,联合推出5G定制网+AI质检、QoS加速+云游戏等各种场景化解决方案,满足不同行业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共同为最终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中国联通国际公司商企部总经理聂鑫带来了中国联通在国际化方向的探索分享。他介绍,中国联通与腾讯在海外持续深化合作,通过腾讯混元大模型以及AI Agent应用服务企业。未来,联通希望跟腾讯共建AI能力图谱,继续服务于企业出海。
中国移动研究院人工智能与智慧运营中心副总经理金镝表示,中国移动聚合生态力量共同打造的AI开源开放创新载体“焕新社区”,汇集了2000+智能算力卡和370+开源模型,腾讯作为重要合作伙伴,积极支持社区建设,已在焕新社区发布HunyuanVideo、Hunyuan3D、Hunyuan-7B等多系列最新模型共计39个。
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平台创新中心总监贾军伟分享了AI智能体驱动中国铁塔数字能源应用升级的相关实践。他表示,中国铁塔与腾讯云共同打造的大模型精调平台,在后续工程化应用过程中陆续发布更新,同时公司还将联合腾讯云等生态伙伴,在AI营销增长、AI Agent等方面共同推进数字能源AI场景落地。
能成为运营商数智化转型的“最佳合作伙伴”,腾讯云的底气藏在真金白银的投入与技术沉淀里。
2025年二季度,腾讯研发投入达202.5亿元,同比增长17%;资本支出(Capex)更是飙升至191亿元,同比激增119%——这些投入几乎全部涌向AI基建与产品打磨。
腾讯云运营商行业总经理张晋表示,AI正从“智能工具”演化成“共生伙伴”,并持续重塑产业格局。面对趋势,腾讯云将携手运营商和生态伙伴加速AI与数据融合、AI与场景融合、AI与流程融合,通过智能体平台、数据空间等构建差异化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和范式革新。
这种投入已转化为可落地的技术武器:面向C端的元宝交互体验升级、个人ima工具台迭代;面向B端的知识引擎能力突破,以及刚刚发布的智能体开发平台TCADP3.0,形成了覆盖“模型-工具-平台”的全栈AI能力。正如曹磊所言:“大模型跑得通是时代红利,跑得好才是腾讯的擅长。”
为什么腾讯云能成为运营商“最佳拍档”?
这场合作的本质,是“科技平台能力”与“运营商场景优势”的精准匹配。
腾讯云从不做“闭门造车”的技术供应商。以智能体开发为例,针对运营商知识管理、网络运维、反诈风控等具体场景,腾讯云携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联合发布《智能体驱动的大模型系统工程与产业实践——电信运营商与云服务商的合作探索》白皮书。该报告系统梳理了全球AI大模型及智能体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首次提出以“智能体为核心”的大模型系统工程框架,并构建了行业首个成熟度评价体系,为电信运营商与云服务商的深度合作提供战略参考。
运营商拥有遍布全国的基础设施、海量用户数据与政企资源,但在AI研发、算力调度等领域存在短板。腾讯云则以“技术补位者”身份介入:提供训推一体的AI基础设施、国产化数据库与操作系统,帮助运营商实现从“单点替换”到“系统级自主可控”的跨越;而多模型聚合引擎MoMA等技术,更解决了“模型适配场景”的行业痛点。
合作早已超越“甲乙方”关系。在国资委指导的“焕新社区”中,腾讯混元大模型已上架39个模型,与中国移动的国产化算力、央企行业数据形成生态合力;与亚信科技联合打造的可信数据空间,通过区块链、隐私计算技术,让运营商的数据从“静态资源”变成“可运营资产”。
国务院“人工智能+”行动意见的发布,为这场合作注入了更强动力。腾讯云已明确五大深化合作方向:在AI Infra领域攻坚异构算力与垂直大模型;在融合创新领域升级智能体开发平台;在数据服务领域深挖OTT、POI等要素价值;在安全领域构建“主动防御”体系;在网络领域布局5G-A与6G的实时智能应用。
当AI成为通信产业的“水电煤”,腾讯云与运营商的合作早已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从研发投入到场景落地,从技术突破到生态共建,这场“共生之旅”不仅重塑了运营商的核心竞争力,更在为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铺设“数智高速公路”。正如张晋在演讲结尾所言:“以远见,驭未见”——这或许就是腾讯云与运营商合作的终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