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工人日报)
申请相关许可,曾是让不少人挠头的烦心事。如今,上海深入推进AI辅助“少填少交智能审”,企业、群众通过数据共享、电子证照授权调用等,高频事项超70%表单信息和申请材料实现智能预填和“两个免交”;政府部门则通过人工智能辅助合规审核,智能预审率超90%,大幅提升审批效率,减轻审核负担。
得益于数智赋能,上海的城市管理得以更加智能化、精细化、高效化。当“绣花针”功夫有了先进技术的助力,从日常生活到营商办事再到基层工作,会是怎样一种情形?
城市运转管理更加精细
施菊丽在静安区汾西路261弄居民区工作了17年,如今已是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的她,对基层工作者肩头的负担到底减轻了多少,有着切身的体会。
“就拿居住证明来说吧,我们依托‘社区云’平台30秒‘一键居住证明开具’功能,居民在手机上可一键申请,自动立即生成,居民减少了跑动,也将居民区工作人员从琐碎事务中解放出来。”施菊丽介绍,街道通过工作数据集成共享、构建一网协同工作平台和开发应用场景回应基层减负需求等措施,尽全力让基层轻装上阵,更好联系服务群众。
放眼上海,近年来该市城运中心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为牵引,汇聚82个部门的1515个应用,整合430类3.75亿个物联感知终端,打造212类1000余种城市运行核心指标体系,建立8个一级维度和19个二级维度的通用型数字体征指标。各区、街镇城运中心也结合实际,分领域细化优化相关指标,设立预警阈值,加强监测预警。
感知更灵敏了,各类防范措施和协同能力才能有的放矢。上海围绕提升城市韧性安全水平,不断健全区、街镇、居村平急转换通畅、应对措施有效、力量分布合理、处置高效快捷的调度响应体系。区、街镇城运中心也将“数字吹哨”纳入重点工作,积极推动城运平台与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对接,提升基层各类问题协同处置效率。
“人工智能+政务服务”切实减负增效
一个28幢楼商品房项目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可以有多便捷?有了AI辅助政务服务“智慧好办”,通过智能预填,手动录入字段由699个减少至10个,申报过程仅需5分钟,首办成功率90%以上。审批阶段可将图纸落位至规划资源“一张图”,通过智能化空间分析与多图比对,审批时间由20个工作日缩短至5个工作日。目前,上海已实现400项高频企业和个人申请事项“智慧好办”。
浦东新区还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审批,实现从人工阅读材料转向AI阅读材料,从人工判断转向AI判断,该区政务服务大厅商事登记领域“首办成功率”大幅提升至98%,窗口工作人员(一年工作经验)收件时长由20分钟缩减到10分钟,培训上岗时间2个月缩短到15天,提高了窗口工作人员岗位适用能力和工作效率。
今年4月起,上海探索大模型技术辅助线上人工帮办,为政务服务帮办人员减负增效。
通过对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知识库进行深度学习,工作人员可根据模型生成内容质量复制或修改后发送给咨询人,大幅提升了线上帮办工作效率。在使用大模型的过程中,还可对生成答案进行评价反馈,帮助模型进行持续调优。目前,已在公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市场监管等领域共8个事项开展试点。
政策制发与落地更精准
营商环境是否日趋向好,企业的感受至关重要。今年上海的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许多经营者拍手叫好,原因就在于4个项目全部实现“免申即享”,财政资金一次性直接送达企业银行账户,资金规模约3.5亿元,惠及3000多家企业。此外,还有小微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自动读取纳税数据,无须企业办理即可享受税收优惠,惠及企业超38万家。
上海正通过数智赋能惠企政策服务“免申即享”“直达快享”,切实提升政策兑现效率减少审批工作量。聚焦政策制发“最初一公里”,推出“政策演算器”数智化工具,分析政策申请条件,构建出6大类25小类单一条件最小颗粒度标签共2156个。其中,高频共性通用政策标签51个,如行业类别、营业收入等。选择对应条件标签即可测算出相应企业数量、资金规模等,辅助市区两级政策制定部门更加科学地设定政策申请条件,为精准匹配创造良好条件。
在政策落地环节,聚焦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通过“免申即享”减少企业群众申报和工作人员审批工作量。围绕惠企利民政策和服务,运用大数据分析和精准画像能力,持续“免申即享”服务范围。2024年以来,上海市区两级新推出70多项“免申即享”服务,服务量超160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