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沈听雨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当下,如何让新技术、新手段更好地赋能文化传承创新,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9月23日至24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邀请来自58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位嘉宾共同探讨回答这一问题。
他们中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物,也有世界知名文化机构代表、头部文化企业代表。
论坛现场,中外嘉宾聚焦文艺发展新趋势、新现象,围绕历史文脉在新时代的保护传承、科技赋能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文化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畅所欲言。他们深入讨论“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的路径,为共绘文化科技融合新图景凝聚共识、贡献智慧。
科技重塑艺术生态
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时代,科学技术已成为驱动文化创新的引擎,正影响和重塑着文艺创作的格局和境界。
如今,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虚拟世界中精彩绽放,展现千年历史气韵。
论坛现场,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刁常宇带来的关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的1分钟视频,吸引不少人的目光。他提出,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密码的“千年丹青”,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标识和文化根脉。如今,只有以科技之力解码文化基因,才能让它们跨越时空、永葆青春,并将其蕴含的智慧与美感创造性地转化为当代文化发展的源泉。
作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典范,“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通过前沿科技对散藏于世界各地的中国古代绘画精品,进行系统性征集、整理、出版和研究,为中华文明基因的传承与解读,构建起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宝库”。它向人们昭示:科技之于文化遗产,不仅是“守护者”,更是“解码器”;不仅是“保存者”,更是“唤醒者”。
这项工程获得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蒂托·洛雷菲斯点赞。他表示:“如今,科技的力量正更深地融入文化血脉中,让文明的基因密码被不断解读、转化、创新。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为代表的这些文化项目,证明传统与现代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在他看来,当前科技无处不在,它更可以成为催化剂,让新的文化艺术表达蓬勃发展。
文化表达要独一无二
眼下,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但中外嘉宾也达成共识:“文化+科技”的发展中,文化始终是根本,科技是工具、手段和渠道。
在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高世名看来,人工智能是艺术作品而非艺术家。他说:“人工智能越发达,人类就越需要艺术智性;数字虚拟技术越发展,身心交感的艺术经验就越可贵。”
对于未来人类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疑问,高世名坦言,自己从不担心:“一方面,真正的创造者不会失业,能够被替代的就不是真正的创造力;另一方面,使用AI、发展AI,也不是为了替代人类既有的能力,而是以‘人+AI’的模式开发出新的能力。”为此,他呼吁广大艺术家要在日益智能化、自动化的社会中,保持感性活力和精神自主。
剧作家何冀平对此表示赞同。她从创作的角度提出,AI虽然生成文本很快速,但并不新,目前它只能用于提醒而不能替代原创。对作家来说,一部原创作品要包括敏锐的感知、深入的理解、独特的表达等要素,其中必然蕴藏着每个作者的阅历、思考和理解,这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表达。
“科技无处不在,但情感共鸣才是最终目标。”加拿大太阳马戏娱乐集团战略发展副总裁弗劳伦特·贝利-拉博表示,现在全球已有超过4亿人看过太阳马戏团的演出,如今每场演出从剧场设计到舞台、灯光和多媒体,甚至包括服装、音响等,每个环节都充满科技感。但观众离席时,谈论的并非科技本身,而是观看演出的感受。他说:“就像最硬核的科技始终是为观众创造的惊喜,未来在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发展中,首先也要保持其中独特的文化内容,才能去滋养、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科技助推文明交流互鉴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文化和科技的每一次融合,都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有力引擎。当前,“文化+科技”也是全球共同关注的一项课题。
意大利欧洲研究中心主任斯特凡诺·凡塔科内表示,在发展“文化+科技”的过程中,各个国家和地区可以加强合作。在他看来,科技不仅能把市场联系在一起,也能把文化联结在一起。他以文化遗产为例,“中国和意大利都拥有绵延千年的文化遗产,我们是不是可以共同开发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技术,从而一起推动古老文化的创新发展,实现新时代更强大的文化合作?”
不可否认,科技驱动下,各国文化正在加速走出去,这也为中华文化在全球的传播带来空前的机遇。华策影视集团在这方面早有布局:以AI技术构建智能化出海体系,成立AIGC应用研究院,自主研发有风、国色垂类大模型等,如今已将18万小时作品发行覆盖至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积累会员粉丝达5800多万。
华策影视集团创始人、董事长赵依芳坦言:“现在中国影视出海,不是好的内容少,而是能承载这些内容的国际平台还不够。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为后续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带来新机遇,将成为打造中华文化出海的新引擎。”
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王一川同样期待,在数智时代,以科技和文化为媒介,讲好中国故事,并与世界更多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对话,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文化+科技”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持久而深厚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