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小米在印度的故事,就跟很多中国企业在那边折腾的经历差不多,一开始风风火火,份额蹭蹭往上窜,后来被各种政策卡脖子,硬生生从老大位置上滑下来。现在2025年三季度,市场份额只剩8%,这数字听着就让人心里一沉。
印度市场这地方,表面上机会大,骨子里全是坑,外资进来容易出去难。小米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栽跟头的。毕竟,生意场上,谁还没遇过几个硬骨头?
小米进印度那是2014年的事儿,那时候智能手机市场刚热起来,中国品牌蜂拥而至。小米挑的时机准,Mi 3一上架就卖疯了,价格亲民,配置不赖,印度年轻人一看,性价比高,立马下单。没两年,2017年上半年,小米份额就冲到20%以上,直接坐上印度第一宝座。
巅峰时候甚至到27%,这数字在当时是响当当的。为什么这么猛?小米没光卖手机,还直接在那边建厂,Sri City和诺伊达两个工厂投产后,本地化率拉满,招聘上万印度工人,供应链也调到本地,关税省了不少。
印度政府那会儿还挺欢迎,优惠政策一堆,雷军2017年去见莫迪,两人握手合影,雷军还送了部Mi 5,媒体炒得热火朝天。小米借着这东风,销售网铺开,从德里到班加罗尔,线下店到处是。
但印度这市场,说白了就是个双刃剑。外资坟场不是白叫的,前期拉你进来,建厂就业,贡献税收,表面一套背后一套。一旦你赚到钱,开始往外转资金,那麻烦就来了。小米也没躲过去。
2018年底,税务局先动手,突击检查办公室,罚了点小款。真正的大锤是2019年4月,印度执法局(ED)盯上小米,说外汇违规,通过版税名义转出5.55亿美元到境外关联公司。直接冻结银行账户,小米印度那边的现金流一下卡死。
2022年4月,冻结额涨到555亿卢比,折合6.76亿美元,占小米印度全年营收的不少头。小米上法庭申诉,律师团忙活半年,2022年5月法院一度搁置决定,但9月外汇管理局又维持原判。
2023年4月,法院驳回申诉,小米只能继续配合调查。到2025年2月,上诉机构还是维持冻结,53.2亿港元(约合48亿人民币)就这么吊着。小米官方回应说业务合规,但钱冻着,投资自然缩水。
这冻结不是小事儿,对小米印度影响深远。现金流断了,工厂扩建计划搁浅,新品推广预算砍一半。印度市场竞争本来就白热化,Vivo、三星、OPPO这些对手没闲着,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小米份额从2022年底的18%开始滑,2023年掉到15%,2024年三季度11%。
为啥?一方面是监管压力,另一方面小米自己也开始收手。以前年年投几十亿建生态,现在专项投资暂停,不再为印度定制机型,只推国际版,营销力度也弱了。结果就是,消费者觉得小米产品更新慢,竞品一堆优惠,小米自然被挤到边上。
说实话,这套“收割”路数印度玩得溜,外资赚了钱就想方设法留本地,花不完的钱都得贡献给印度经济。苹果、华为都吃过亏,小米这回算典型。
到了2025年,小米在印度的日子更不好过。三季度份额直奔8%,这数据来自机构报告,腰斩不是夸张。巅峰27%到现在的8%,中间差了快20个百分点。
为什么这么惨?先看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份额12%,同比降38%,Vivo直接抢了老大位子。第二季度,出货量500万台,份额13%,但按年算印度市场降25%,拖累全球表现。
第三季度更狠,650万台出货,但整体市场3900万台,小米只占8%,排到第四。三星14%、OPPO差不多,小米被苹果都追上。销售额方面,小米批发收入一季度降45%,从去年同期的基数上看,高端机卖不动,中低端又被本地品牌蚕食。
这下滑不是天灾,是人祸加政策。小米策略变了,从2023年起就摆出“躺平”架势。不投新厂,不推专属产品,线上闪购时长从一小时砍到半小时,广告牌都褪色了。
为什么?冻结资金是导火索,6.76亿美金冻着,等于小米印度一年利润全搭进去。转钱回总部难,投资回报低,谁还砸钱?印度市场本来就薄利多销,平均售价低,关税高,加上汇率波动,赚的钱十不存一。网友说得对,在印度干好也带不走钱,干脆不努力,摸鱼算了。
另一边,竞争对手猛。Vivo靠OPPO系资源,营销砸钱,份额从10%窜到18%。三星本地化深,高端线稳住。三星和苹果拉高市场均价18%,小米中端定位尴尬,消费者换机潮来了也不选它。
行动说明一切。2025年9月,印度COO苏丁·马图尔接受采访,说要进军平板、可穿戴、电视、家电,建“人车家全生态”。听起来高大上,但实际是手机出货阻了,转战周边品类保住份额。平板销量涨30%,但整体生态收入只增10%,远不如手机贡献大。
全球看,小米2025年二季度总收入1160亿人民币,手机出货全球第三,14.7%份额,但印度拖后腿,海外营收占比降到40%。分析师说,小米重心挪到汽车和IoT,印度这块儿不值当再烧钱。
Jefferies报告直指,印度阻力大,建议小米优化供应链,少依赖本地生产。接地气点说,小米这是在算小账,印度坑太多,赚一笔亏两笔,份额8%就8%,总比全军覆没强。
小米没打算全撤印度,2025年还是有动作,但低调多了。9月宣布多领域布局,电视销量目标翻番,可穿戴设备推新款,家用电器进军中产市场。这策略跟全球“模式出海”同步,雷军团队想复制国内生态,手机为入口,周边拉流量。
印度用户基数大,5G换机潮正热,小米押注IoT能回血。第二季度,印度收入增30%,但主要是非手机品类,手机营收降15%。工厂还在跑,Sri City产量稳,但没扩建计划,工人轮班减半,成本控制严。
长远看,小米全球化不靠印度一条腿。2025年,汽车业务SU7交付超40万台,欧洲市场试水,2027年正式登陆。东南亚、拉美份额升,5G机型卖得好。全球手机出货前三,稳健。印度份额8%,影响小,营收占比不到10%。但教训大,外资在那儿得学聪明点,别光看表面机会。
印度政府推“印度制造”,但执行乱,监管随意,企业得备好后手。2025年苹果也吃亏,iPhone关税涨,份额才9%。小米这回摆烂,是自保,也是醒悟。未来咋走?多领域生态是出路,但手机份额回不去8%以上难。总的,小米印度的故事提醒大家,跨国生意,政策风险第一,得有Plan B。
这事儿反映中国企业出海痛点。印度市场潜力大,人口红利足,但法治环境弱,政策翻脸快。小米从27%到8%,不是产品不行,是环境变了。企业得多元化,别把鸡蛋一篮子。
雷军早说过,全球化是马拉松,小米跑了10年,印度这站磕绊了,但总里程还长。网友议论多,有人说小米该撤,有人觉得忍忍就好。实际,小米没撤,份额稳8%,生态慢慢铺。
2025年四季度数据还没出,但看势头,不会更糟。说到底,生意就是这样,赚了是本事,亏了是学费。小米交了这学费,下一步棋该怎么走,大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