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韩嫣然
11月21日,第十五届全运会圆满落幕。在为期两周的赛会中,从智能交互的数字人志愿者到无感通关的跨境马拉松,从绿色改造的场馆到赛事自由视角系统,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科技赋能体育”的硬核实力,让观众不禁感叹这届“赛博”运动会的满满科技范儿。
十五运会期间,针对赛事需求,执委会立足广东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产业创新优势,锚定“赛事引领、场景多元、成果惠民”三大理念,协同广州、深圳等地市赛区共同遴选了130多款高科技产品,涵盖了“技绽开幕、智慧场馆、赛事保障、科技助残”四大“核心场景”,全方位、多维度构建起“科技赋能体育”的广东范式。
赛事中的“丝滑”体验
AI数字人志愿者与观众语音交互问答,相关内容覆盖智能赛事百科、应急操作指导、业务语音导航等多个场景,还有颁奖机器人、迎宾机器人……比赛场馆中,随处可见的智能互动令人印象深刻。
在深港跨境马拉松比赛中,深圳赛区创新采用“人脸识别+手环定位+计时计分”三重核验机制,实现“零延时、零接触、零等待”的无感通关、丝滑过境。自由视角观赛、百米级的精准气象预报、氢能共享单车……这些无处不在的科技力量,为赛事服务更精准、更高效、更贴心提供了加持。
“我们紧扣观众、运动员、媒体记者等观赛、参赛、拍摄的需求,围绕科技‘可感、可知、可及’的目标,遴选了一批体现办赛水平、增强参赛体验、提升观赛效果的高科技产品。”十五运会广东赛区执委会高科技产品展示专班副组长、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夏奇峰介绍。
智能交互技术的加持,让观众观赛、运动参赛的体验更加流畅。
场馆里的“绿色”细节
这份科技魅力不仅停留在与观众的智能交互上,更贯穿于观众所处的场馆之中。在“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原则要求下,十五运会超过九成比赛场馆由现有场馆改造而来,并在全运会史上首次实现不新建任何大型场馆。
“我们运用新技术、新材料重新铺设广东奥体中心9万平方米金属屋面,解决老化漏水等问题。”中建八局相关负责人说。此外,香港科技大学研发的微纳米级被动式制冷涂层应用于全运志愿者服务站,肇庆赛区则采用由60%的广宁竹纤维与回收塑料混合制成的竹塑板材制颁奖台,种种“以旧焕新”的智慧,恰恰是科技赋能体育的又一实证。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科技应用,更有“看不见”的技术护航。
比如,南方电网“空—地—隧”一体化无人巡检天团、广东移动“体育+元宇宙”3D虚拟空间、中国电信“5G—A通感网络”、中国联通“场馆流量智能分发系统”等一系列新产品、新技术的协同应用,在空中编织起赛事流畅运行的无形保障通信网。
智能设备里的科技温度
体育竞赛大家庭,一个都不能少。
在12月8日即将开幕的残特奥会上,除了此前备受关注的“智能爬楼梯电动轮椅”“智能仿生手”“智能脑控轮椅车”“外骨骼康复机器人”“AI视障眼镜”等一众明星产品之外,另有“智能健康监测站立轮椅”也将从自由切换坐姿、半卧位、直立三种姿态,在残特奥会多项比赛中为运动健儿们助力,让无障碍大赛彰显科技温度。
这些智能设备的落地应用,不仅是科技力量的具象化呈现,更是“科技向善”理念的生动诠释。本届全运会以技术创新打破障碍,将助力特殊群体在竞技舞台上闪耀光芒,赢得尊重与力量。
从智慧服务到绿色场馆,从无形网络到科技助残,十五运会的一系列科技应用,生动诠释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体育科技的深度融合,更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体育科技创新高地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