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公布了第50届南丁格尔奖获奖者名单,来自17个国家的35名护理人员获得南丁格尔奖,我国有7名护理工作者获此殊荣,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中心主任护师邢红是获奖者之一。
上世纪90年代,邢红将PICC导管技术引入国内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缓解该群体在长期注射化疗药物期间遭受的血管损伤与痛苦。这一技术现已在感染性疾病、ICU推广应用。近日,新京报记者采访了邢红。
将PICC导管技术引入临床
新京报:你是怎么得知自己获奖的,感受如何?
邢红:当天上海市红十字会和上海市卫健委的同行给我发的信息,我有些不敢相信,也非常激动。我们医院第一位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史美利护士是我很崇拜的前辈,她的技术相当好,每次参与抢救时医生非常信赖她,我一直以她为职业榜样。
新京报:上世纪90年代,你将PICC导管技术引入国内的肿瘤护理,契机是什么?
邢红:我从事肿瘤病人的护理,看到他们长期经受传统静脉注射的痛苦。肿瘤病人的治疗周期长,需要输注化疗药物,传统静脉注射是通过手背等部位的外周静脉进行,那里的血管细小、血管内膜薄,化疗药物又很刺激,造成静脉发红、发硬、疼痛。我们最担心的是药物渗出血管,这会导致组织坏死,影响正常功能,但当时这种情况很多。同行们聚在一起会交流这个问题,苦于没有解决办法,束手无策。
有一次,我参加上海市护理协会的留置针培训,有厂家在会上介绍PICC导管。它的原理是将一定长度的导管置入血管内,尖端插到上腔静脉,这样药液在导管内流动,不接触血管壁,上腔静脉血流量大,药物在那里释放后可以迅速稀释,进一步减少对血管的刺激,加上这种导管可以在人体内留置很长时间,病人就不需要反复打针了。我听后特别感兴趣,觉得用在肿瘤病人身上很合适,就开始了解这种产品和技术。
邢红(中)在工作中。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供图
新京报:这个技术在国外成熟吗?国内没有先例,怎么学习?
邢红:PICC导管在国外主要用于儿童肿瘤患者和抗生素输注,国内确实没有经验。我让厂家把产品的资料、国外的穿刺视频发我,在家反复看,因为穿刺部位是外周静脉,深静脉又比较安全,我就觉得对中国护士不是很难,可以尝试。
机缘巧合,我们收治的一位晚期肿瘤病人因为长期输液,静脉已经很难注射了,家属向我求助,我就告诉他们有这个技术,家属非常信任我,让我做了第一例穿刺,整个过程很顺利,放好后我信心大增。这位患者虽是肿瘤晚期,临终前的时光减少了很多痛苦,家属也很感激。
新京报:这种尝试有没有风险?引入过程中遇到过问题吗?
邢红:毕竟是全新的技术,我们在实践中会遇到具体的问题,譬如机械性静脉炎。
导管置入最理想的状态是漂浮在血管里,血管粗、导管细,药物从导管中过,血流在两壁之间流动,而不是导管被血管裹着,血流受到阻滞,变得迟缓。但外周静脉比较细,导管行走路线长,就容易出现静脉炎的问题。我们一开始是缺乏认识的,看到静脉出现局部红肿,不知道到底是感染、血栓,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于是就去检索资料。实际上材料中是有的,只是知识和经验还不一样,自己在临床碰到了实例,才能和知识结合起来。
类似这样的情况,我们慢慢摸索,互相交流,找到解决办法。我几乎每年都去参加国际会议,也去国外的医院进修,跟着临床护士实践,对这个技术也越来越了解。
邢红(左二)与医护人员进行交流探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供图
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新京报:PICC导管技术在全国的推广和规范化情况怎么样?
邢红:现在在国内的推广是很好的,特别是大的城市和医院。但比较偏远的医院由于信息获取的难度、培训的缺乏,开展相对滞后一些。
我们医院现在与大凉山地区的一家新医院建立了合作,他们收治的患者以艾滋病、结核、肝炎等疾病患者为主,也关心长期临床输液的问题,例如艾滋病患者虽以服药治疗为多,但住院的患者一般已出现并发症,要输注很多种药物。
现在除了PICC,还有中等长度的导管,留置时间在一个月左右,穿刺方法是一样的。我和他们的护理部交流,这里的护士学习了技术,但没有很多机会开展,有当地患者理念的问题,也有实践少、不敢做的原因,因此他们希望有人帮一把,我也觉得有责任帮他们,于是给他们做培训,在他们实际操作时我在一旁指导,他们有任何问题我可以帮助解决。现在他们有了很大的突破和提升,已经成功独立做了50多例。
新京报:从肿瘤到感染性疾病,这个技术的应用范围是在扩大吗?
邢红:对的,技术迭代,和不同病种的匹配也在不断优化。
PICC一开始用在肿瘤患者身上,现在肿瘤(治疗)又有新的选择,就是输液港技术,它可以埋在患者体内,留置时间更长、生活质量更高;而PICC除了拓展到感染病,还越来越多用在ICU,它比颈部、锁骨部位的管路感染风险更低,因为前者穿刺部位温度高,容易出汗,潮湿环境容易滋生细菌,很多患者呼吸机插管,也有痰液溅出。相比之下,在外周静脉穿刺的PICC更安全一些。
邢红(左三)出席“标准化静脉导管维护社区示范基地”揭牌仪式。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供图
偶然之下开启职业之路
新京报:你是怎么成为一名护士的?
邢红:非常偶然。我是国内第一批初中毕业考护士的,选专业时发现当年招护士很多,当时我也搞不清医生和护士的区别,只知道都是在医院工作,父母也不懂,觉得女孩子在医院工作蛮好的,就填报了好多的卫校。
新京报:你喜欢护士的工作内容吗?
邢红:我很喜欢动手实践,我们护校是医院的,老师都是临床医生和资深护士长,授课内容和临床紧密相关,学到什么我们就可以去临床看什么、操作什么。比如学习肌肉注射,同学之间先相互打针,然后就会去医院实习,给患者打针,我的兴趣很高。
新京报:和一开始相比,现在你对护士职业的理解有变化吗?
邢红:最初是完全没有认知。刚工作时是觉得护士完成医嘱就好,发药、打针、按部就班。随着工作经历增加,临床上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能听到医生、患者对于一名护士的评价,意识到护士不仅仅是会做就行,还要能够做好,这就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素养。
我喜欢看医生查房,听他们分析很多病例,这也是对自己的训练。只会穿刺对专科护士是不够的,掌握一项技术要有全面的了解,如对并发症要有识别和预见性,在临床上学会如何避免。做肿瘤科护士长后,我要求护士不光记住每天的具体工作,还要记住医生的治疗方案,提升肿瘤专业知识,执行医嘱时要对药物做好把关,降低差错风险。
社会对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疾病谱也在改变,成为一名好护士,光“听话”是不够的,光有温馨服务也不够,要会思考和解决问题,有能力做临床的判断评估。
■人物简历
邢红,女,1966年10月出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肿瘤中心主任护师。曾获上海市第七届“左英护理奖”、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首届卫生系统“十佳护士”、上海市卫生局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卫生局“三八红旗手”、上海市护理学会杰出护理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邢红在护理一线工作39年,聚焦肿瘤、艾滋病及结核病等患者的专业护理服务。她在PICC领域创下了多个“第一”:成功置入上海市第一例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撰写国内第一本《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常规》、牵头完成国内第一部《超声引导PICC置管技术专家共识》、开设全国第一家PICC护理门诊等。邢红在上海市建立了“标准化静脉导管维护社区示范基地”,牵头推动实施共享优质护理项目,目前协助建立了40余家示范基地。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张磊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