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探测两大突破!南方科技大学“南科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创始人
2025-05-17 18:21:31
0

5月17日12时12分,我国航天领域再添新成果!南方科技大学“南科一号”卫星由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这是深圳高校深度参与研发的首颗卫星,南科大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团队自主研发了卫星上的空间电场测量和极光相机科学载荷,这标志着南科大在空间探测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也是我国商业航天与高校科研协同创新的又一成果。

该卫星搭载‌12米超长空间电场天线系统,打破了全球微小卫星电场天线长度纪录,并于国内首次利用‌微小卫星进行极光光学观测‌,以“低成本、高性能”的创新设计,在空间电场探测与极光观测领域实现“双突破”,为我国深空探测技术发展注入新动能。

深空探秘:

服务空间物理基础研究及航天工程环境监测

“南科一号”是南科大首颗面向空间科学研究的微小卫星,搭载了自主研发的空间电场测量载荷和极光相机载荷。其中,空间电场测量载荷通过天线测量空间等离子体中的时变电场,为地球磁层、电离层监测提供了关键手段;而极光相机载荷则利用星载相机实时记录大范围极光数据,捕捉高纬度地区的极光现象。两载荷将聚焦太阳风-磁层耦合作用及空间天气效应研究,为提升空间天气预报精度、保障航天器安全运行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南科大师生代表集中观看了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运载火箭发射直播,共同见证“南科一号”卫星入轨的历史性时刻。该校党委书记姜虹表示,此次“南科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学校在空间探测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也体现了学校在学科建设方面的全面进步,对于建校十五年的南科大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生动实践,该项目彰显了南科大服务国家航天事业的担当。她希望以此为契机,鼓舞南科大师生以更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青年科技力量,持续为中国航天事业、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作出南科贡献。

团队主要负责人、地球与空间科学系教授刘凯军介绍,“南科一号”的研制响应了国家深空探测战略需求,其数据将直接服务于空间物理基础研究,并为北斗卫星、空间站等重大工程提供环境监测支持。

两项突破:

“太空卷尺”与“极光之眼”刷新纪录

“南科一号”卫星的空间电场测量载荷携带了三对电场天线(单边长度分别为2米、4米、6米),其中最长天线总长达12米,打破了全球微小卫星电场天线长度的纪录。研发团队通过创新性采用双层卷尺结构和3D打印技术,成功攻克了超长天线的折叠收纳难题,将天线及收纳装置的总质量压缩至1.7千克,体积仅1.6U(约10×10×16厘米),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项突破为未来空间电场探测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此外,“南科一号”还是国内首次利用微小卫星平台对极光进行光学观测的尝试,卫星通过精密轨道设计,单次飞越极光带时可连续观测9分钟,配合高灵敏度极光相机,能够动态记录极光形态演变,为揭示太阳风与地球磁层相互作用机制提供关键数据。卫星每月约14次飞越深圳上空,将开展城市地貌定点拍摄,为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提供新型数据源。

除了上述主要载荷外,“南科一号”还搭载了天格载荷、辐照载荷、广西大学CXPD2载荷,以及天仪研究院自主研发的IP可视化载荷和热电载荷,进一步增强了其科研实验能力。

研教融合:

学生团队全程参与锻造“硬核”能力

作为高校主导的科研项目,“南科一号”项目对“科研—教学”深度融合创新机制进行了深度探索。该校地球与空间科学系系主任陈晓非院士2018年提出研发南科大微小卫星的设想,并一直关注这一项目的推进。自2020年项目启动以来,2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在地空系刘凯军教授、叶生毅教授及杨剑副教授的指导下,全程参与了从设计、研制到测试的各项工作,包括载荷的研发、载荷和卫星平台的对接、卫星平台的发射和运行以及观测数据的处理分析等。这一过程极大地拓展了学生视野,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增加了对科研工作的参与感,并激发了学生对空间科学及空间探测的兴趣。

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两个载荷目前已顺利完成了各类地面测试,将通过“南科一号”卫星平台进行为期1-2年的在轨测试和数据采集。卫星平台和探测数据可以面向校内所有课程教学和科研共享,而相关成果将发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项目的开展不但培养了学生在空间探测方面的技术能力,更为我国深空探测计划积累了关键核心技术储备。

观看卫星发射直播的南科学子表示:“从课堂理论到见证卫星入轨,我们深刻体会到科技报国的分量,更坚定了投身科研的信念。”

项目负责人、地球与空间科学系教授叶生毅介绍,“南科一号”的成功运行,不仅验证了多项原创性空间探测技术,更为我国深空探测计划积累了关键核心技术储备。该成果的取得,为后续开展更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奠定了坚实基础。研究团队将依托该项目,积极参与未来国家的空间探测计划,助力深圳市空天技术产业发展,服务国家的深空探测战略。

采写:南都记者 伍曼娜 通讯员 韩文嘉 刘煜琦 黄惠婧

摄影通讯员 王璇 丘妍 部分来自人民日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华为金志国:F5G-A全光网加... 2025年5月16日,在第二十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开幕式上,华为光产品线副总裁金志国表示,...
奇瑞固态电池验证车亮相,202... 近日,有关奇瑞汽车自主研发固态电池的进展引起了广泛关注。据悉,奇瑞计划在2026年启动固态电池的试运...
首次公布!我国空间站内发现新物... 近日,科研人员首次公布在我国空间站发现的一个微生物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天宫尼尔菌(Niallia ...
当“超级小爱”遇上极致性价比 作为智能家居生态的“隐形大脑”,2025年全新升级的小米智能音箱,凭借其“超级小爱”AI助手、跨品牌...
济南市政府与百度集团签署人工智... 5月15日,济南市委书记刘强,市委副书记、市长于海田在山东大厦会见了百度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
鱼的记忆只有7秒?她用实验说“... 如何用基因编辑技术去除病变细胞?量子纠缠未来能否实现超光速通信?今天的张江科学会堂,“问题”格外多。...
2025开放式耳机哪个品牌好?... 我发现近两年开放式耳机的咨询量呈爆发式增长,主要原因是开放式耳机凭借创新声学设计,重新定义了声音体验...
诺贝尔奖得主戴华为手表用华为手... 诺贝尔奖得主戴华为手表用华为手机 以此表达对全球化的坚定支持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包东喜 田佩雯 “...
2025全球城市科技传播能力指... 根据最新出炉的指数报告,上海科技传播能力在全球40个代表性城市中位列第六,亚洲第二。 2025年5...
南大光电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提...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南大光电(300346)新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名为“提升...
初晓敏:小15 开箱小米Civ... Civi也是好起来了,用上小米15的活儿了,这期咔咔拍了不少照片,我觉得这手机送给经常出去旅游的妈妈...
关键词批量筛查工具,一分钟从几... 面对海量表格数据,手动筛选关键词费时费力?这款关键词批量筛查工具能轻松化解难题。它具备强大的筛选能力...
新疆兵团首届工业机器人技能示范... 5月6日至18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首次“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高级工职业技能培训示范班在塔里木大学机...
从“文本编辑”到“全能选手” ... 长春5月16日电 (高龙安 李彦国)从内容创作与辅助写作、提升编辑与校对效率,到个性化出版、长尾市场...
全球首个5G-A露天矿落地伊敏... 【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张阳】5月15日,在内蒙古伊敏露天矿场上,只见一辆辆巨大的白色矿卡有条不紊地...
蚂蚁集团CTO何征宇:无法数字...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 5月17日,OceanBase在第三届开发者大会发布了面向AI的应用产品Power...
统一大市场是中国技术出海重要底... ▲在第二十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一款迈着稳健步伐绕场行走的机器人吸引了众多观众。新京报记...
晶合集成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反...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晶合集成(688249)新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名为“反应...
马里亚纳海沟惊现发光水母,生物... 马里亚纳海沟,作为地球上最深的海沟,一直是科学家们探索的焦点。最近,一项惊人的发现再次将这片神秘的海...
博杰股份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一...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博杰股份(002975)新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名为“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