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大型液化天然气(LNG)工艺及装备技术一直被西方国家垄断,国内缺乏成熟的缠绕管式冷箱(MCHE型)LNG工艺技术及核心装备技术支持。
如今,天然气液化所涉及的关键核心工艺及主设备技术难题,在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兰州交通大学LNG低温装备研究所所长张周卫教授及其团队的努力下得以攻克。
“得益于学校的科研倍增计划,科技成果转化效能进一步提升,全校科研人员的内生动力得到了激发。”张周卫说。
近年来,兰州交通大学推出科研倍增计划,通过构建绩效考核体系、培养技术经纪人以及深化产学研合作,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双创孵化—产业落地”三位一体协同生态,畅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选拔、教育、使用全链条,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我们相继出台了系列办法,明确科研人员可享受现金奖励、作价入股等权益,并将科研人员收入与成果转化效能深度绑定,形成压力与激励并存的创新生态。”该校社会服务与成果转化中心主任伍忠东表示,针对科研人员“重研发、轻转化”痛点,学校设立专利转化引导基金,建立“技术经纪人全周期陪伴”模式,让科研目标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数据显示,2024年学校科研经费到款额比2023年增长40.7%。
“这一体系由专业队伍对接市场需求,参与成果评估、商业谈判,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了全方位支持。”伍忠东举例介绍,该校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和振兴团队研发的“轨道交通网孔式高阻尼弹性垫板”技术,通过技术经纪人机制快速匹配企业,缩短了技术到产品的周期。如今,这项成果已应用于朔黄重载铁路,以及深圳、青岛等城市的轨道交通线路。
近年来,兰州交通大学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与中铁建工、甘肃建投交通建设有限公司等行业头部企业建立校企联合科研机构,同时着力打造甘肃省太阳能光热产业研究院和甘肃省集成电路产业研究院,以企业创新需求为导向,搭建“一院N企”高能级转化平台,实现科技项目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有效融合。
此外,兰州交通大学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枢纽,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效果,为科研人员和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目前,在园企业共计158家,在孵企业51家,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3家。”科技园办公室主任廖志江介绍,入驻科技园科技型企业2024年产值达3.5亿元,直接带动就业2200人。
“我们将继续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工程等特色学科的优势,根据地方重点产业链需求,配置学校科技资源,构建学校‘实验室—中试—产业’全链条科技服务体系,把兰州交通大学打造成区域科技创新策源地,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服务甘肃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兰州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狄生奎表示。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22日 第02版
作者:本报记者 尹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