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臭氧:高空保护伞,近地“健康杀手”
距离地球表面20—50千米的平流层中,臭氧(分子式O₃)如同天然屏障,能吸收90%以上的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但在近地面,臭氧却摇身变为污染物——当空气中臭氧浓度超标时,不仅会刺激呼吸道、皮肤和黏膜,引发咳嗽、头痛等症状,还会对农作物造成损害,导致产量下降。
二、臭氧污染的“高发时段”:夏季午后的隐形威胁
臭氧浓度与光照、温度密切相关:日变化:夏季午后(14:00—16:00)阳光最强烈时,臭氧浓度常达峰值,此时看似湛蓝的天空,可能暗藏污染风险;季节变化:每年5月起浓度逐步上升,7—8月达到顶峰,秋季后随光照减弱而降低。近年来,全国多地城市在夏季频发臭氧超标现象。
三、臭氧从何而来?两类“前体物”的光化学“变身”
近地面臭氧并非直接排放产生,而是由两类污染物“合成”:
(一). 前体物来源:氮氧化物(NOx):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工业排放;挥发性有机物(VOCs):涵盖天然源(如植物释放)和人为源,后者包括汽车尾气、油品挥发、工业溶剂使用、装修涂料、液化石油气(LPG)及日化用品等。
(二)形成机制:在强紫外线照射下,NOx与VOCs发生光化学反应,温度越高、光照时间越长,反应越充分,臭氧浓度也越高。
四、我国臭氧污染现状:标准与数据参考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我国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的二级标准限值为160微克/立方米。数据显示,2018—2022年上半年,全国臭氧浓度稳定在138—144微克/立方米,整体处于可控范围,但夏季污染仍需重点关注。
五、如何防范臭氧污染?个人与社会的“双重行动”
(一)个人防护建议。避峰出行:午后14:00—16:00减少户外活动,儿童、老人及敏感人群尽量留在室内;远离污染源:避免靠近马路边、加油站、装修工地等VOCs和NOx浓度较高的区域。
(二)参与污染防治。绿色选择:选购水性涂料、低VOCs含量的日用品;加油时选择配备油气回收设施的加油站;低碳生活:优先乘坐公共交通,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工业企业可优化工艺,降低污染物排放。
臭氧污染防治是一场“持久战”,既需要政策层面的源头管控,也离不开每个人的日常行动。了解臭氧的“两面性”,才能在守护蓝天的同时,更好地保护自身健康。
供 稿:屏障中心 沈双
编 辑:鲁 治
责 编:郑皓嵘、刘鸽
审 核:王 龙
终 审:李成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