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文化出海正迎来一个由技术、媒介和用户共同驱动的范式转型期。这一转型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全球流行文化数十年变迁的宏大背景之上。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全球流行文化的浪潮不断更迭,以东南亚国家为例,先后在印刷与电视时代出现了日本二次元文化;在PC互联网时代出现了以网络游戏与电子竞技为代表的“韩流”文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则涌现出以中国网文、网游、网剧、国漫为代表的数字“国潮”新文化。与此同时,Z世代青年作为互联网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数字原住民”,正深刻影响着全球文化生产与消费的逻辑。他们审美多样、个性突出,对互动和参与的渴望超过以往任何一代,兴趣驱动、情绪价值、网络文化圈层等正在成为新媒介时代的关键词,重写着全球流行文化的语法规则。可以说,这些代际流行文化现象并非偶然孤立的事件,而是媒介技术、青年审美与全球协同作用的结果。
当下,数智科技与智能媒介的兴起,正推动全球文化样态与传播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中国文化产业正从单一内容输出者转变为以技术为骨架、以媒介为桥梁、以用户共创为驱动力的“技术—媒介—用户”三元协同体系,合力推动文化出海范式演进。
如果说技术与媒介塑造了文化出海的新载体,那么Z世代文化趣味的变迁则深刻影响了文化内容的生产和消费语法。Z世代喜欢打破传统美学范式,对个性、反萌的亚文化审美情有独钟。LABUBU(拉布布)的流行已成为打破地域和语言壁垒的文化符号,折射出“不完美但有趣”的生活态度和Z世代对真实自我的追求。与此同时,他们成长于多文化交汇时代,擅长把不同文化元素混搭重组。例如中国神话题材的游戏,往往融合了西方奇幻的世界观与日漫风格,再加以中国美学的表达,让全球玩家都能在其中找到熟悉的影子。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创作,是对旧有文化产品形态的解构与重组。Z世代驱动的文化语法革命,不断重塑着全球文化传播格局。适应这种新语法、强调共创和社群、强化情感连接,成为全球文化产品获得Z世代认可的关键。
在平台算法与用户共创机制日益成熟的今天,Z世代作为“数字原住民”所推动的媒介实践更使文化出海演化为一种平台化协同。在短视频平台上,由AI工具自动剪辑生成的国风影像、手势舞演绎水墨意境、虚拟数字人讲述神话传说,构成了一个个具有“再传播力”的媒介小叙事。这些内容的算法推荐机制不再仅仅是内容分发的通道,更成为文化转译的“暗物质引擎”。用户在点赞、评论、二创过程中与算法共谋文化路径,一种“算法—内容—社群”三元共生的新传播机制随之成型,实现了持续的共创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媒介演化所带来的不仅是传播维度的扩张,更是用户参与方式的革命。Z世代用户不仅希望“看到中国文化”,更期望“参与中国文化的再定义”。他们用AI工具复现山海经神兽、用虚幻引擎重构明清街景、在社交平台打造数字中国场景。在这个过程中,内容与平台、用户与内容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文化IP被不断修改、补充、再叙述,成为全球青年共同创作的“共创语法容器”。
综上所述,技术、媒介和用户的协同进化正孕育出文化出海的新范式,正在从“产品驱动”迈向“生态驱动”,从内容叙事转向“平台叙事”和“媒介叙事”。未来中国文化的全球表达,已不再仅靠几部单点出现的现象级影视剧或爆款游戏,而是以技术为基石、以平台为接口、以用户为共谋者,共同构建一个嵌入全球数字语境的文化叙事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中国文化将不再是世界的“他者”或“出口品”,而是数字文明共创中的活跃节点。而要实现这一愿景,仍需持续强化以数智技术为内核的全链路能力建设——从内容设计、媒介构建到传播机制,从平台开发到用户引导,形成覆盖创意、技术、运营、文化的全球竞争体系。
中国文化的未来出海,将不仅是一种讲故事的内容输出,而且是一种在全球数字语境中以科技和青年为媒、以交互和共创为语法,构建跨文化对话机制的文明协奏。在智能科技涌现、虚拟人登台、数字文物再生、游戏互动再叙事的时代现场,中国文化正以技术所赋予的新形态、新逻辑、新语境,在全球文化网络中留下自己的数据坐标与现代化样本。
(作者:吕欣,系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教授;徐若昭,系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副教授)
吕欣 徐若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