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探寻自身起源一直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在科学尚未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通过充满想象力的神话故事,试图解释这一神秘的现象。
在西方世界广泛流传的《圣经》中,记载着上帝造人的故事。
起初,世界一片混沌,上帝耶和华用六天时间创造了世间万物。在第六天,他依照自己的形象,用地上的尘土塑造了一个男人,往他的鼻孔里吹了一口气,男人便有了灵,活了过来,上帝给他取名为亚当 。上帝将亚当安置在伊甸园,让他管理园中的一切。
后来,上帝见亚当独居寂寞,便趁他沉睡之时,取下他的一根肋骨,造就了女人夏娃,让二人结为夫妻,成为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原本在伊甸园里无忧无虑地生活,却因受到蛇的引诱,偷吃了智慧果,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园,从此开始在尘世中繁衍后代 。
而在中国古代神话里,女娲被视为人类的创造者。传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后,世间万物初现,但唯独没有人类。女娲感到孤独,她来到河边,看到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便心生灵感,用黄土仿照自己的模样捏出了一个个小泥人。
这些泥人一接触到地面,就获得了生命,活蹦乱跳起来,女娲称他们为 “人”。但捏泥人的过程太过缓慢,女娲便想出了一个更快捷的方法,她找来一根藤条,伸入泥潭,蘸满泥浆后用力挥洒,泥浆溅落在地上,立刻变成了无数个小人 。就这样,大地上逐渐布满了人类。为了让人类能够世代延续,女娲还制定了婚姻制度,让男女结合生育后代。
古埃及神话中,太阳神拉神有着独特的创世传说。最初,世界处于混沌状态,拉神诞生于原始之水。他通过自身的力量,创造了空气之神舒和湿气女神泰芙努特 。
舒和泰芙努特结合,生下了大地神盖布和天空女神努特 。拉神被认为是万物的创造者,据说人类是由他的眼泪所化,他还创造了季节、月份、植物和动物,掌控着世间的秩序 。
这些神话故事虽然充满奇幻色彩,缺乏科学依据,但它们是古人对世界和自身起源的最初思考,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成为了人类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从另一个角度 —— 科学,来探索人类起源的奥秘 。
19 世纪中叶,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经过多年的观察、研究和思考,出版了《物种起源》,提出了震惊世界的进化论学说 。
达尔文的进化论主要包括自然选择、共同祖先和渐变论等观点。他认为,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竞争,适应环境的个体能够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不适应的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所有的生物都起源于少数共同祖先,在漫长的时间里,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逐渐演化出了丰富多彩的物种 。生物进化是一个缓慢而连续的过程,新物种的形成是微小变异长期积累的结果 。
以长颈鹿的进化为例,在远古时期,长颈鹿的祖先脖子并没有那么长。它们生活在草原上,主要以树叶为食 。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发生了变化,低处的树叶逐渐减少 。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脖子稍长的长颈鹿能够吃到更高处的树叶,从而在生存竞争中占据优势 。它们有更多的机会存活下来,并将长脖子的基因遗传给后代 。而脖子较短的长颈鹿由于食物不足,逐渐被淘汰 。经过漫长的岁月,长颈鹿的脖子就变得越来越长 。
达尔文的进化论打破了神创论的统治地位,为人类理解自身和生物界的起源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它不仅解释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还揭示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进化论的提出,引发了科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对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然而,进化论在诞生之初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质疑 。
一方面,由于当时科学技术的限制,达尔文无法解释遗传和变异的具体机制 。他虽然提出了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但对于基因的本质和遗传规律并不清楚 。
另一方面,进化论中关于物种渐变的观点与一些古生物化石的发现存在矛盾 。按照渐变论,应该能够找到大量过渡类型的化石,但在当时,这些化石的数量相对较少,这使得一些人对进化论的正确性产生了怀疑 。
例如,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现象,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期内,突然出现了大量不同门类的生物化石,这与进化论中物种逐渐进化的观点难以协调 。此外,宗教界对进化论也持强烈的反对态度,因为它否定了上帝创造万物的教义,冲击了宗教的传统观念 。
在探寻人类起源的科学之旅中,演化拼图上的每一块都至关重要。距今约 1.64 亿年前的侏罗纪时期,在我国内蒙古宁城五化地区,一项重大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揭示了早期哺乳动物的神秘面纱 ——“微小柱齿兽” 化石。
“微小柱齿兽” 体型小巧,体长约 14.7 厘米,体重仅 5 - 9 克,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体型最小的柱齿兽类化石 。它的臼齿形态复杂,齿尖和齿脊发育,展现出以食虫性为主、可能兼杂食性的饮食习惯 。下颌式中耳、T 型间锁骨和带状肩胛骨等特征,明确地表明它属于哺乳型动物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它保存了与现生哺乳动物同样的舌骨构造,骨节之间有活动关节,结构呈鞍状,这一独特的构造对食物传输和吞咽起着关键作用,也揭示了现生哺乳动物舌骨构造的起源 。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长河中,6500 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大灭绝事件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一颗直径约 10 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引发了全球性的灾难,导致了恐龙等大量生物的灭绝 。但这一事件也为哺乳动物的崛起创造了机遇。
在恐龙称霸的时代,哺乳动物大多体型较小,处于生态系统的边缘,以躲避恐龙的捕食 。恐龙灭绝后,生态位出现大量空缺,哺乳动物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它们迅速适应不同的环境,逐渐分化出各种不同的物种,占据了地球上的各个角落 。
随着时间的推移,哺乳动物继续演化,其中灵长类动物逐渐崭露头角。灵长类动物具有独特的身体结构和行为特征,它们的眼睛向前,具有更好的立体视觉,手指和脚趾灵活,便于抓握物体 。这些特征使它们在树上生活中具有很大的优势,能够更好地获取食物和躲避天敌 。
在灵长类动物的演化历程中,又一个关键的节点出现了。
大约在 1000 万年前,非洲大陆的地质运动导致东非大裂谷的形成,这一巨大的地理变迁深刻地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原本茂密的森林逐渐退化为稀树草原,生活在树上的猿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生存,一部分猿类不得不从树上来到地面 。
在地面生活的过程中,直立行走逐渐成为了一种优势。直立行走使猿类的双手得以解放,能够用于制造和使用工具、携带物品等,同时也提高了视野,便于观察周围的环境 。而且,直立行走比四足行走更节省能量,这在食物资源相对匮乏的环境中,大大增加了生存几率 。
饮食习惯的改变也是人类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最初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到逐渐开始吃肉,这一转变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能量 。肉类富含蛋白质和脂肪,有助于大脑的发育,使得人类的脑容量逐渐增大 。随着脑容量的增加,人类的智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开始发展出复杂的社会行为和文化 。
在人类演化的漫长历史中,定义 “第一个人” 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其中脑容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 。古人类学家通常将脑容量超过 650 毫升作为划分人和猿的界限,当某个个体的脑容量达到或超过这一数值时,便倾向于将其归类为人,反之则视为猿 。基于这一标准,能人被认为是最早的人类,他们生活在约 200 万 - 150 万年前,脑容量在 680 - 800 毫升之间 。
然而,这一划分标准并非绝对,“第一个人” 的概念也充满了模糊性 。从演化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出现是一个连续渐变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在能人之前,存在着大量脑容量接近 650 毫升的古猿个体,他们与能人之间的差异并非泾渭分明 。这些古猿个体虽然脑容量未达到 650 毫升的标准,但他们已经具备了一些人类的特征,如直立行走、使用简单工具等 。而且,他们与能人之间可能存在着基因交流和种群融合,这使得人和猿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 。
此外,即使在能人群体内部,脑容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有些能人的脑容量可能刚刚超过 650 毫升,而有些则可能更高 。这表明,脑容量的增长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不存在一个突然的界限,使得某个个体可以被明确地定义为 “第一个人” 。在生物演化的长河中,每个个体都是其父母的后代,与父母属于同一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 。物种的演化是以种群为单位的,新物种的形成是种群内基因频率逐渐改变的结果,而不是某个个体的突然转变 。
大约在 10万年前,非洲大陆上的智人开始了他们伟大的征程 —— 第一次走出非洲 。
他们向着北方进发,试图跨越红海,进入阿拉伯半岛,进而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然而,这次尝试却以失败告终 。当时,欧洲和小亚细亚地区早已被尼安德特人占据,这些尼安德特人身材魁梧、肌肉发达,脑容量比智人更大,已经在当地生活了很长时间,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强 。智人作为 “外来者”,在与尼安德特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再加上对当地气候和寄生虫的不适应,最终不得不重返非洲 。
大约在 7 万年前,智人再次踏上了走出非洲的征程 。
这一次,他们成功了 。智人之所以能够成功,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在技术层面,他们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如弓箭和标枪 。这些武器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智人的狩猎效率,使他们能够更有效地获取食物,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在面对危险时的自卫能力 。
语言能力的飞速提升,也是智人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 10 万年前到 5 万年前之间,智人进化出了复杂的发音器官,能够发出上百种声音,通过这些清晰的声音,他们可以表达出近乎无限的含义,这使得彼此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顺畅和高效 。
认知革命的发生,赋予了智人独特的 “讲故事” 能力 。他们能够创造出想象现实,用地缘、文化、神话、信仰等概念,将大批互不相识的人团结在一起,进行大规模的合作 。
相比之下,尼安德特人虽然身体强壮,狩猎技巧高明,但他们的合作方式主要局限于独自出猎或小部分人基于血缘关系的合作,无法像智人那样组织起大规模的团队 。当智人与尼安德特人发生冲突时,智人可以轻松集结起几百人进行攻击,而尼安德特人却只能集合几十人应战 。这种合作能力的巨大差异,使得智人在竞争中逐渐占据了上风 。
智人从非洲出发,沿着不同的路线向世界各地迁徙 。
其中一支沿着海岸线向东迁徙,途径亚洲大陆西南部的波斯湾、印度坎贝湾、东南亚等地,大约在 4 万年前到达了澳大利亚 。另一支则热衷于追逐大型动物,沿着绵延万里的欧亚草原进入中亚地区 。以中亚为基地,他们继续向四周扩散,其中一部分进入了蒙古和中国北方 。大约在 1.4 万年前,智人经过白令海峡从亚洲迁徙到美洲 。到了大约 1.3 万年前,智人的足迹已经遍布除南极以外的所有大陆 。
在智人迁徙的过程中,他们不可避免地与其他人类种群相遇,如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等 。
这些人类种群在与智人的竞争中逐渐走向灭绝,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前面提到的智人的技术优势、语言能力和合作能力之外,环境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智人迁徙的时期,地球正处于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阶段,气候的剧烈变化对许多生物的生存造成了威胁 。
尼安德特人等人类种群可能由于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弱,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生存策略,从而在竞争中逐渐被淘汰 。智人与其他人类种群之间可能存在着基因交流,这也可能导致了其他人类种群的基因逐渐被智人基因所取代 。如今,现代人类的基因中仍然保留着少量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基因,这便是智人与其他人类种群曾经共存和交流的证据 。
从古老的神话传说到现代科学的不懈探索,人类对自身起源和繁衍的认知经历了漫长而深刻的转变。神话故事承载着古人对世界的美好想象,虽然缺乏科学依据,但它们是人类文化的源头,反映了人类对未知的好奇和对生命的敬畏 。
而科学的发展则为我们揭示了更加真实、客观的人类起源和演化历程,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到现代综合进化论,从化石证据到基因研究,我们逐渐拼凑出人类起源和繁衍的拼图 。
上一篇:字节飞书亮剑AI企服战场
下一篇:2025高校技术转移转化大会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