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下关挹江门那段古老的城墙上,藏着许多令人惊叹的‘硬核密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化身‘城墙侦探’,破解这些前人的智慧密码。”7月17日,南京市鼓楼区司法局下关司法所关工站联合热河路社区组织“小绣球”们在王振东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城墙探秘之旅。
登上挹江门城墙,王老师向孩子们抛出了一个问题:“大家知道这些城砖为什么能保存600多年吗?”孩子们纷纷凑近观察,只见砖面上清晰可见“洪武七年”“安庆府造”等铭文。“这就是古代的‘物勒工名’制度。”王老师解释道,每块砖都像带着“身份证”,记录着制造时间、工匠姓名和产地,就像今天的“二维码”,确保质量可追溯。
随后王老师带领孩子们在现场模拟展示了城墙的“呼吸系统”——排水功能,当现场模型被注水模拟成倾泻的山洪与急雨,城墙内精巧的涵洞、水关瞬间被激活,水流在“城墙”内部通道中迅速汇集、有序疏导,最终安然排出。孩子们亲眼见证了古人如何以智慧化解水患威胁。“这个设计太巧妙了!”孩子们拍手称赞。王老师趁机对比讲解了徽派建筑马头墙的巧妙导流和北京故宫太和殿“龙吐水”的壮观景象,让孩子们领略到不同地域的建筑智慧。
通过此次活动,在这个七彩的夏日不仅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了南京城墙这一珍贵文化遗产,更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了一颗保护文化遗产的种子。
林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