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仿生机器人与仿生智能大会在未来科学城召开。吉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孙简,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教授,国际仿生工程学会荣誉理事长任露泉,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希,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许心超,英国赫瑞-瓦特大学、学会荣誉理事长/科学院创始成员朱利安·F·V·文森特,德国登肯多夫纺织技术研究院、学会理事长/科学院创始成员,国际仿生工程学会理事长托马斯·斯特格迈尔,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云鹏,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孙友宏,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树新,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西理工大学校长葛世荣,国家特聘专家,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曼彻斯特大学生物力学方向学术带头人、终身教授,国际仿生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任雷,区委副书记、区长,未来科学城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刘晓东出席。
张希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大会主题鲜明、议程紧凑,是一个有效的交流平台。参会专家学者进行科学交流和讨论,将探索解决更多仿生机器人与仿生智能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技术问题,推动仿生智能领域进步。
许心超在致辞中表示,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23年以来已汇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机器人企业57家,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集群。未来,北京将继续强化创新策源,打造仿生机器人北京样板;深化开放合作,构建国际化产业生态;推动场景赋能,加速产业集群发展。
托马斯·斯特格迈尔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大会包含聚焦全球顶尖仿生专家团队、发布仿生领域四项创新成果、首个全国仿生展馆开馆及国际仿生科学院成立四个亮点,有助于推动全球仿生技术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促进跨学科一体化,不断引领仿生学的前沿发展。
任雷在致辞中表示,希望通过本次大会,推动仿生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的原创性突破和仿生学、机器人学、人工智能等学科的深度交叉和资源融合,打造一个高水平、国际化、持续演进的全球仿生科技创新平台。
刘晓东在致辞中表示,昌平作为首都重点发展的平原新城,也是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区,近年来,成功打造了三大产业集群,前瞻布局合成生物制造、机器人、6G等未来产业。作为北京“一南一北”机器人产业聚集区,昌平抢抓机器人发展机遇,形成了“1+5+1”的机器人产业体系。本次大会与昌平产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必将助推昌平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并为我国仿生智能领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大会为期2天,会上,仿生机器人创新联盟启动,仿生领域四大科技创新成果发布,仿生机器人应用实验室落地未来科学城,国际仿生科学院成立,国际仿生工程学会北京展厅落成。此外,大会还包含了院士报告、科学技术论坛、企业金融论坛等多个环节,聚焦仿生机器人前沿技术成果和产业发展动态,为专家学者搭建起碰撞思想、分享成果、展望未来的高层次平台。
吉林省、北京市相关部门领导,区领导柳强、赵仕伟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