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州临海市杜桥镇,“国家级眼镜质量提升示范区”的招牌正被赋予新内涵。曾经以“量”取胜的杜桥眼镜,如今正上演着一场“人工智能魔术”——一副能“纠正坐姿”的儿童AI眼镜即将于8月底批量上市。戴上这副眼镜后,孩子距离书本过近或歪头视物时,镜片会自动雾化,调整姿势后才可恢复清晰。
这款创新产品的背后,是杜桥镇“镜享未来”产才综合服务平台的关键支撑。平台搭建的“共享人才”网络,让传统眼镜产业与AI技术撞出了火花,也助推杜桥眼镜从传统制造向“智造”跨越,打开了“破圈”的新通道。
儿童AI眼镜。临海市委宣传部供图
技术破壁 “制造优势”嫁接“AI科技”
“这款产品是我们入局AI眼镜赛道的初步探索,有了‘共享人才’搭桥,我们在新产品上有了更大的开拓空间。”在杜桥镇某眼镜公司,负责人李林波正带领团队对即将上市的儿童AI眼镜做最后调试。2024年,他受市场上电子变色智能眼镜的启发,萌生了向科技型企业转型的想法。
李林波经营的眼镜公司,是国内儿童眼镜定向开发的头部企业,日均产能达3万副。公司在安全性设计、渠道布局上积累了深厚经验,但在芯片设计等关键环节遭遇瓶颈——这也是当地不少制造企业转型时的共性难题。
得知企业需求后,杜桥镇“镜享未来”产才综合服务平台主动牵线搭桥,促成其与杭州一家科技企业的深度合作。双方优势互补,仅用较短时间就实现了第一代产品的量产,并规划了更轻量化的第二代产品。
“没有人才共享,我们至少要多花一年时间摸索技术,还可能错过市场窗口。”李林波说。
开展技术交流。临海市委宣传部供图
机制破局 “人才库”变成“活水源”
该企业的转型并非孤例。在杜桥镇,“人才共享”不是简单的“人才租赁”,而是通过系统化运作,让人才深度嵌入产业链与创新链。
2024年5月,临海市首个“镜享未来”产才综合服务平台在杜桥镇南工业城正式启用,第三方专业机构“长江创服”实体化入驻,标志着临海“企业+个人+平台+高校”共享机制迈入新阶段。
平台整合浙大专家、行业骨干、律师等多方资源,建成细分三类的“共享人才库”,其中高层次人才攻关技术,技能人才解决生产难题,服务型人才提供配套支持,每个人的专长细分到“多焦点镜片设计”“出口合规”等多个领域。
企业有需求时,直接“入库下单”。技术经理从库中匹配人才,通过线上会诊或线下驻场促成合作。这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模式,让中小企业也能低成本获取智力支持。
截至目前,已有22名“共享人才官”与30家企业合作,累计为企业降本900万元以上。从AI功能集成到光学镜片创新,曾经依赖“代加工”的杜桥眼镜,正逐步贴上科技标签。
杜桥眼镜城。临海市委宣传部供图
生态破界 “单点突破”转为“全链升级”
“我们不止于‘牵线’,更要建‘生态’。”“镜享未来”产才综合服务平台负责人孙如辉介绍,为打造更具活力与韧性的产业生态,平台聚焦企业需求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
在服务模式上,平台实行“按需供给”:针对不同企业的需求,推出了“定制服务包”。比如给传统企业送“基础包”,提供设计师、电商运营等人才,帮它们提升产品颜值和销售渠道;给转型企业送“升级包”,对接AI研发、新材料专家,助力布局高端市场。如今的杜桥,越来越多的眼镜企业尝到了甜头:有的靠共享人才突破光学设计瓶颈,有的通过跨界合作打开智能眼镜市场,有的借助专家指导提升产品溢价。
“未来,我们将着力打造规模更大、能级更高的人才‘蓄水池’。”临海市委常委、杜桥镇党委书记林敏介绍,平台将持续优化人才生态:一方面,积极筹划科创赛事、产业对接交流会等多元平台载体,持续扩大人才基数、丰富人才结构,精准匹配企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大力推动本土技术人才“走出去”,深化与高校的联合培养机制。“我们的核心目标,是确保每一家有创新意愿的企业都能获得坚实的人才支撑。这正是‘镜享未来’战略的核心价值取向所在。”林敏表示。(王晏莹、金诗音、林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