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17日,2025物联网大会在江苏无锡顺利召开。大会由中国电子学会、中国通信学会联合主办,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中国通信学会物联网专业委员会、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分会、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南京邮电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江苏省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等联合承办。大会云集院士、知名学者、行业大咖、青年人才近百位在主论坛和专题论坛分享交流,现场参会代表近千人,在线参会超10万人次。
大会组委会执行主席、中国通信学会物联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副校长张钦宇主持开幕式,无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周文栋,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会党委书记张峰,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尹浩,大会组委会主席、中国通信学会副秘书长宋彤等分别致辞。
开幕式环节引人注目的是2025年物联网领域十大科技进展与十大趋势的发布。大会主席尹浩研究员发布了“2025年物联网领域十大科技进展”、十大提名以及特色成果,覆盖感知、传输、计算、安全等关键技术领域,集中呈现了我国物联网技术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成果,彰显了技术创新活力。大会组委会主席朱洪波教授发布的“2025年物联网领域十大发展趋势”,涵盖未来泛在感知技术、空天地海一体化通信网络、高速/宽带短距离通信、网联具身智能、智能物联网安全、通感算控融合智能系统、卫星物联网、工业物联网系统智能化及医疗健康物联网服务体系。
“3S杯大学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三创’大赛”颁奖环节也成为焦点——本次大赛吸引全国606个项目报名,最终角逐出一等奖15项、二等奖30项、三等奖45项。领导、院士、知名专家为大赛一、二等奖获得团队颁奖。大会还公布了本年度《物联网学报》遴选论文结果 。
在开幕式后,院士专家学者的精彩报告,为物联网技术融合与产业创新提供权威指引,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曹学勤、中国通信学会副秘书长宋彤主持了上午的特邀报告环节。海军航空大学信息融合研究所所长何友以《元宇宙发展前沿》为题,分享元宇宙构建领域的前沿洞察,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张宏科作《新型工业互联网研究与思考》,探讨了新型工业互联网的创新方向。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院长刘韵洁、深圳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丁文华、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教授李烨、中国移动总工程师王晓云、上海交通大学原副校长张文军分别围绕《未来网络技术助力构建高质量算力网基础设施》《以人为中心的智能物联网发展思考》《无线通信AI大模型》《蜂窝无源物联网的创新思考》《面向6G的跨网协同传输》对构建高质量算力网、通信AI融合前沿探索、蜂窝无源物联网创新方向以及解析6G时代跨网协同等方面进行了分享。
16日下午云集行业知名专家、学者的大会特邀报告会环节,由西安邮电大学校长卢光跃、重庆邮电大学原副校长林金朝、青岛科技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王景景和福建师范大学科技处处长吴怡共同主持。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敖立、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副校长郭贵生、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洪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吴启晖、中国联通科技创新部总经理马红兵、中国电信研究院副院长李俊杰、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张万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园区网络总裁赵少奇、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廖建新、北京大学教授许进、清华大学教授龙桂鲁、郑州大学副校长邓中亮、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郁文贤、山东大学教授张海霞、中原工学院副校长马建国分别作了《智能物联网技术与产业发展态势》《释放AI-RAN的潜力:通往边缘智能的途径》《支撑万物互联的宽带传输技术》《电力认知物联及低空电力巡检》《广域无源物联带来智联新机遇》《万物互联,应用为要:场景驱动的物联技术发展》《5GA和6G一体,开启万物智联新篇章》《华为Wi-Fi+X园区智慧空间最佳实践》《场景驱动的智能业务网络实践与探索》《求解NP完全问题专用机——探针计算机》《感知窃听的通信》《“北斗+5G”无线测量与定位研究》《时空智联与智能感知导航》《通信链路受限环境中云边网络智能感知与协同传输》《移动智能体:新一代智能移动终端》的特邀报告,内容涵盖芯片、通信、定位、安全等关键领域,呈现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合与创新突破。
本次大会还聚焦多个热点领域,17日同步召开10余个专题论坛:物联网与未来通信学科发展院长论坛、智慧交通论坛、智能芯片论坛、物联网与电磁兼容论坛、量子通信与物联网论坛、智慧医疗论坛、智能数据处理论坛、AI 与具身智能发展论坛、卫星物联网专题论坛、物联网青年科学家论坛、中国电子学会第 43 期智能终端主题青托沙龙、“身智合一 机汇梁溪”2025 具身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对接会。精准对接科技前沿和产业需求,邀请100余位专家学者分享,聚焦前沿议题,促进创新链与产业对接,提供青年人才交流。
从物联网领域十大科技进展、十大趋势的发布到院士、行业知名专家学者的前沿报告,以及专题论坛的深度研讨交流,本次大会不仅全面展现了我国物联网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更为物联网领域提供了一个兼具学术高度与产业深度的交流平台,促进技术交流、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合作与资源共享,为物联网与通信技术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