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9 日,日本软银集团宣布将向美国芯片公司英特尔投资 20 亿美元。根据协议,软银将以每股 23 美元的价格购买英特尔新发行的股票,该价格较英特尔前一交易日的收盘价有小幅折让。这项投资为正处在转型关键期的英特尔提供了新的资金支持,也反映出软银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战略布局。
消息公布后,资本市场反应不一。英特尔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上涨超过 5%,显示出投资者对这笔资金注入的积极预期。然而,软银在东京市场的股价则下跌 5.4%,创下自今年 4 月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
此次合作与两家公司高层的过往联系不无关系。英特尔现任首席执行官陈立武(Lip-Bu Tan)是一位芯片行业的资深人士,他曾在软银董事会担任独立董事多年,直至 2022 年辞任,这段经历为双方的沟通奠定了基础。软银创始人孙正义在声明中表示:“50 多年来,英特尔一直是创新领域值得信赖的领导者。这项战略投资反映了我们的信念,即先进的半导体制造和供应将在美国进一步扩展,英特尔将发挥关键作用。”
图丨陈立武(来源:Business Wire)
孙正义长期以来对人工智能抱有极大的远景规划,他曾预测,智能水平远超人类的“超级人工智能”(Artificial Super Intelligence, ASI)可能在未来十年内出现。然而,软银自身的 AI 硬件之路却充满坎坷。尽管其控股的芯片设计公司 Arm 是移动生态的绝对核心,但软银旨在挑战英伟达的自研 AI 芯片项目“Izanagi”进展缓慢。同时,其联合 OpenAI、甲骨文等计划投资 5,000 亿美元的“星际之门”(Stargate)AI 数据中心项目也不算非常顺利。更令孙正义遗憾的是,软银曾在 2019 年清仓了所有英伟达股票,完美错过了后者成长为万亿美元巨头的黄金时期。因此,这笔投资对于软银来说,同样意义重大。
值得注意的是,这笔投资的时间点较为特殊。就在几天前,英特尔首席执行官陈立武刚刚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会面。同时,有报道称美国政府正考虑将提供给英特尔的部分政府补贴转为股权,从而持有该公司约 10% 的股份。特朗普此前曾因陈立武与中国市场的早期联系而提出过批评,但此次会面似乎缓和了双方的关系。投资决策紧随高层会面之后,使得外界部分分析认为其可能受到了政策环境的影响。Asymmetric Advisors 的分析师 Amir Anvarzadeh 评论称:“如果这是政治性的,那么它就不是利润驱动的。为了取悦特朗普而投资英特尔,也许不是个好的商业决策。”
当前,全球 AI 芯片市场正经历快速增长。根据 Precedence Research 的预测数据,该市场规模预计将在 2029 年超过 1,000 亿美元。在这一市场中,英伟达凭借其 GPU 和 CUDA 软件生态,已经占据了超过六成的市场份额。
作为应对,英特尔正从多个方向寻求突破。公司推出了 Gaudi 3 等 AI 芯片,以期在数据中心市场展开竞争。同时,英特尔也在积极推动 AI 个人电脑概念,计划在未来几年内交付上亿台搭载神经处理单元(Neural Processing Unit, NPU)的设备,以在终端侧实现本地化的 AI 应用。除英特尔外,AMD 也在加速其 AI 芯片的研发,而亚马逊、谷歌等云服务商则在开发自己的专用芯片,以降低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
图丨Gaudi 3(来源:Intel)
当然,20 亿美元对于需要投入数百亿进行技术追赶的英特尔来说,或许只是杯水车薪。其复兴之路依然漫长且充满荆棘。但总的来说,这笔交易无疑为未来的 AI 芯片市场格局增添了新的变数。英特尔获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可以加速其先进制造工艺的研发和产能扩张,并为其 Gaudi 系列 AI 加速器争取更多市场机会。而软银则通过这步棋,将其 AI 版图从芯片设计(Arm)延伸至芯片制造,构建了更为完整的产业生态。
不过,软银的这次豪赌最终能否成功,关键不在于资本本身,而在于英特尔是否能真正实现技术上的突破,并在一场融合了科技、资本与地缘政治的复杂博弈中,重新证明自己。这笔交易的最终成效,将不仅定义这两家公司的未来,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写全球 AI 产业的竞争格局。
参考资料:
1.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5-08-18/softbank-agrees-to-invest-2-billion-in-intel-as-part-of-us-push
运营/排版:何晨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