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国网天津电力牵头完成的“配网继电保护适用边界评估研究与应用”成果通过国网公司专家组论证。该成果攻克了高比例新能源接入配电网的保护适用性评估难题,有效降低继电保护误动风险,提升电网故障快速响应能力。
由国家电力调控中心、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电科院、相关省级调控中心等单位12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听取了国网天津电力在配网新能源建模、短路计算、定值校核、边界评估等方面的成果汇报,观看了整定计算系统功能演示。经过质询和讨论,专家一致认为,该成果攻克了高比例新能源接入配电网的保护适用性评估难题,研究成果正确可行、通用性好、实用性强,对完善有源配电网继电保护技术体系、提升配电网保护对新型并网主体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具备广泛应用条件。
“分布式新能源大量接入对配电网保护产生深远影响,国网天津电力前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对于认清配电网继电保护边界在哪、超越边界怎么办提出了解决方案。”国家电力调控中心保护处处长吕鹏飞说道。
当前,新能源大规模接入成为配电网的变革性发展方向,电网结构和故障特征发生深刻变化,继电保护整定计算面临短路电流快速计算难、保护适用边界精准评估难两大技术难点。在国家电力调控中心的指导下,国网天津电力组织天津电科院,联合天津大学、北京中恒博瑞公司等单位通过三年技术攻关,构建了配电网分布式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整定计算等值模型,研发了基于电气距离的分区并行计算、分批投入逐步趋近迭代的配电网故障电流快速计算方法,实现了考虑新能源影响的配电网保护定值适用性校核,以及以保护动作性能为约束的新能源准入容量快速评估。
目前,该核心成果已形成发明专利9项、论文4篇、软著4项,在天津市蓟州区、武清区等地试点应用,累计完成20个厂站、102条配电线路的系统性校验,校核保护定值429套,发现问题2项并完成整改,有效降低了保护误动风险,提升了电网故障快速响应能力。
“近年来,我们联合国网天津电力,在短路计算、保护边界评估、保护新原理等方面持续开展攻关,研发的保护适用边界评估系统为新型配电网保护配置优化提供了明确指导。后续,我们将在应用中不断迭代、升级与优化,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技术先进性和工程实用性。”天津大学副校长李斌说道。
下一步,国网天津电力将聚焦大规模新能源接入下城市电网继电保护关键技术,持续攻关新能源控制器差异化建模、短路电流快速计算等方向,推动继电保护技术从“被动适应”向“主动防御”演进,有效支撑“双碳”目标下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建设。(来源:国网天津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