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小米交出了一份漂亮的Q2答卷:单季营收1160亿元,同比增长30.5%;经调整净利润108亿元,同比暴涨75.4%。这是小米连续第三个季度营收突破千亿,连续第二个季度净利润站上百亿高点。
亮眼数字背后,一场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与利润并重”的战略蜕变正在发生——汽车业务亏损缩至3亿元临界点、手机高端化改写全球格局、家电量价齐升逆势突围,三大引擎首次实现同步爆发。
最引人瞩目的变量来自曾被质疑“烧钱无底洞”的汽车业务。
第二季度,小米汽车交付量达8.13万辆,推动智能电动汽车收入飙升至206亿元,占集团总收入18%,更以26.4%的毛利率碾压行业——这一数字不仅远超手机业务的11.5%,甚至逼近特斯拉同期水平。
更关键的是,其单季经营亏损已收窄至3亿元,较第一季度5亿元亏损大幅改善。随着7月单月交付突破3万辆、累计交付超30万辆,卢伟冰在财报电话会中明确释放信号:“下半年汽车业务将实现单季盈利。”
传统业务也在生态协同中焕发新势能。手机业务在出货量微增0.6%至4240万台的背景下,以欧洲市场份额23.4%首次超越苹果、东南亚市占率18.9%重返第一的成绩,撕开高端市场缺口;IoT业务则以387亿元收入创历史新高,其中空调出货量540万台同比增长60%,成为行业前十中唯一量价齐升的品牌。
当竞争对手深陷价格战泥潭时,小米通过“人车家”生态绑定用户——近10亿台IoT设备互联、7.31亿月活用户构成的流量池,正转化为汽车与高端硬件的精准客源。
26.4%毛利率改写新势力生死线
小米Q2财报中,关于小米汽车的数据堪称颠覆汽车行业,改写了新势力车企的生存法则。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汽车毛利率飙升至26.4%,不仅碾压特斯拉同期12.5%的毛利率,甚至超过自身手机业务(11.5%)两倍有余。
以单车均价25.37万元计算,每售出一辆车可贡献6.7万元毛利润——这一数字足以让仍在亏损泥潭中挣扎的“蔚小理”们相形见绌。更关键的是,其经营亏损已从第一季度的5亿元大幅收窄至3亿元,距离单季盈利仅剩一步之遥。
高毛利的背后,是小米对汽车产业链规则的重新定义。通过自研V8s电机和规模化采购麒麟Ⅱ电池组,小米SU7的零部件成本比传统车企低约25%。
同时,平台化战略大幅摊薄研发与制造成本:三款在售车型(SU7、SU7 Ultra、YU7)共享同一底盘架构,使亦庄工厂实现每76秒下线一台车的行业顶尖效率。这种“爆款策略+供应链垂直整合”的模式,让小米在交付量仅8.13万辆时,便逼近了行业需30万辆年销才能实现的盈亏平衡点。
盈利临界点的攻坚,更依赖于产品结构的战略升级。售价52.99万元的SU7 Ultra车型将碳陶制动盘、轻量化碳纤维等超豪华配置下放至50万级市场,拉动整体均价同比提升10.9%至25.37万元,直接对标BBA定价区间。
而新车型YU7的加入进一步放大了规模效应——上市18小时锁单量突破24万台,推动7月单月交付量首次突破3万辆,为下半年产能爬坡至月均3.2万辆的目标奠定基础。
若以财务模型拆解,小米汽车当前的单车经营亏损已压缩至约5600元。这意味着只要三季度交付量超过8.8万辆,便能覆盖59亿元的经营费用,实现单季盈利。这一目标并非遥不可及:截至7月,小米汽车累计交付量已超18.8万辆,全年35万辆目标的完成率超过53%。
用户结构的质变同样是盈利的关键变量。YU7锁单用户中,女性占比达30%,苹果用户比例高达52.4%——这群高净值消费者不仅支撑了高端定价,更通过生态联动创造了二次盈利空间。
当“卖车亏钱”仍是新势力常态时,小米正用效率革命与用户价值重构,率先冲向盈利的生死线。
78亿研发构建“人车家”生态护城河
小米Q2财报中,研发投入数据同样亮眼。第二季度,小米以单季78亿元的研发投入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长41.2%;研发人员总数攀升至22,641人,占集团员工总数的46.2%。这一投入规模不仅远超国内同业,更接近国际科技巨头的研发强度。
其中,小米芯片研发团队规模突破2,500人,占研发总人数的11%,四年累计投入超135亿元。同时,“造芯”工程迎来关键突破——自研3nm制程的玄戒O1芯片实现量产,成为全球第四家、中国大陆首家掌握3nm芯片设计能力的科技企业,性能对标高通骁龙8 Gen4的同时,成本降低18%。
技术底座的核心突破在于澎湃OS 2.0的生态整合能力。该系统将手机、汽车、IoT设备的算力与数据流深度耦合,支持9.89亿台AIoT设备跨端互联,覆盖287款产品型号。
其底层架构实现三项革新:一是跨设备时延压缩至8毫秒,比行业平均水平快3倍;二是开源多模态大模型MiMo-VL-7B的深度集成,在汽车座舱中实现语音指令响应<0.5秒、日均交互12小时的高黏性体验;三是安全架构通过国际ISO/SAE 21434认证,为亿级设备互联提供底层保障。
AI技术的学术影响力同样显著。2025年7月,小米AI团队有多篇论文入选计算机视觉顶会ICCV与自然语言处理顶会ACL,研究领域涵盖多模态理解、分布式训练优化等前沿方向。其中,声音理解模型MiDashengLM-7B在22项公开评测中达到业界领先水平,为智能家居的声控交互奠定技术基础。
研发投入的协同效应在硬件创新中集中爆发。小米SU7 Ultra原型车以6分22秒的成绩刷新纽博格林北环赛道圈速纪录,跻身全球前三,其电驱系统搭载自研V8s电机和碳化硅逆变器,能量转化效率达97.6%;同期发布的首款AI眼镜集成太阳能充电与电致变色镜片,重量仅38克,却支持长达18小时的AI实时交互。
这些技术成果共同构筑了“人车家”生态的护城河:玄戒芯片降低核心硬件成本,澎湃OS打通跨端体验,AI大模型提升交互智能,而尖端硬件则验证了技术落地的极限能力。
正如卢伟冰所言:“未来只有两类企业——有自研芯片的和没有的,它们将存在代际能力差。” 当78亿研发投入转化为9.89亿设备的神经网,小米正用硬科技重新定义生态协同的边界。
从中国爆款到万亿营收野望
小米的全球化战略无疑是小米走向万亿营收的最大助力。
小米的全球化版图正经历从“新兴市场量变”到“高端市场质变”的跃迁。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境外收入占比攀升至52%,首次超越国内市场,其中欧洲市场贡献尤为亮眼——西欧高端机型销量同比增长62%,西班牙、意大利市占率均突破25%。
这一结构性变化背后,是小米将“生态杠杆”嵌入全球化战略的深层逻辑:通过复用手机业务的供应链、渠道与用户资产,汽车、家电等新业务在海外市场的边际成本骤降。
生态协同的降本效应在供应链端更为显著。小米将消费电子领域的成熟供应商网络迁移至汽车领域,60%的手机核心供应商同步服务汽车业务,使SU7的电机控制器成本降至博世同类产品的50%,激光雷达采购价降低30%。
新兴市场的本土化创新则是生态杠杆的进阶应用。在印度,小米推出适配纱丽服饰的“Saree Mode”专属影像算法,推动Redmi 12C单款年销量破500万台;在拉美,搭载西班牙语语音助手的小爱音箱与米家空调联动,带动智能家居复购率达73%。
这些微创新均基于MIUI系统积累的10亿级用户行为数据,通过分析区域使用习惯,小米以近乎零成本完成产品适配,而传统企业需投入数亿研发预算。
尽管挑战重重,摩根士丹利仍将小米2030年市值预期锚定在2.5万亿港元(约3200亿美元),其估值模型中核心变量正是“生态乘数效应”:每新增一辆汽车用户,可激活6.7个IoT设备,贡献至少3.2万元生态衍生消费;而欧洲门店复用手机渠道卖车的模式若在2027年推广至全球,将为汽车业务节省超200亿元渠道成本。
这场从“中国爆款”到“全球生态”的跃迁,将决定小米能否跨越万亿营收门槛,真正跻身苹果、三星量级的科技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