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鹿杨
位于亦庄的机器人大世界,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人机互动的新舞台,多种多样的机器人、深入有趣的互动体验,让参观者充分感受前沿科技的魅力。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手掌触碰,大门徐徐展开,一只巨大的机械手从天而降,伸出食指与之相触,一束光点亮裸眼3D大屏,机械手缓缓抬起。探索之旅开始了。
走进亦庄机器人大世界的序厅,秦女士的第一感受是:未来已来。“真没想到,机器人离我们的生活这么近了!”她说。
暑假期间,秦女士掐着时间预约,带着酷爱变形金刚的儿子来看“机甲战士”。刚步入展厅,孩子就被宇树G1人形机器人吸引住了。“它好像那个在春晚上扭秧歌的‘显眼包’,就是矮了点儿。”挥手、快步行走、转身打招呼,浑身银白色的“小个子”,身高仅和8岁的孩童差不多,高难度动作却是样样精通。
秦女士则对仿真人形机器人“小优”印象深刻。“这皮肤上竟然还有毛孔和血管。”她刚用手指碰了碰“小优”的手背,它就说话了:“别吃惊,我还能帮你处理许多家务。”原来,搭载了具身智能情感大模型的机器人,已经学会感知人类的细微表情和情绪变化。
“伴随着机器人产业的快速迭代,机器人大世界也在飞速成长。”北京亦庄机器人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共事务中心总监朱蕊,一年来见证了展厅的数轮升级。2024年夏天,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式上,机器人大世界启幕运营。这也是北京市首个全品类机器人展示中心。随后,朱蕊带领团队,接手了展厅的策划、运营工作。
起初,2000平方米的展厅里,只有数十款用作静态展示的机器人,不能动,更别提与观众互动。“这里不该是一座冰冷的展馆,而应该是一个人机共舞的舞台。”朱蕊说,两个月后,机器人大世界启动第一轮升级,开始了“从静到动”的跨越。
所以,当秦女士走进机器人大世界时,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发出语音指令,家庭服务机器人“旺达”就能制作汉堡;手动操作遥控器,四足机器人就能原地打滚、翻跟斗;在线选好药品,分拣机器人就能把货架上的药品送到顾客手中;还有全球首台自主式口腔种植手术机器人,机器人化身医生,给患者种植牙齿。
能跑跳、能对话,会功夫、会家务,拥有“十八般武艺”的机器人吸引了众多目光,半年左右时间,预约参观机器人大世界的游客已达上万人次,高峰时日均接待超500人。
“机器人暂时还不能通过弯腰降低高度,装在腰间的摄像头可以帮它处理低目标物。”“手术机器人就像给医生装上了一只更稳的手,能够对损伤部位进行精准到亚毫米级别的打磨。”……上午9点30分,讲解员齐琦一天的工作开始了,“最忙的时候,只有吃午饭那20分钟能坐下。”
在这里工作不过半年,齐琦的讲解词已经更新到3.0版。“这个产业真是变化太快了!”齐琦以优必选Walker S1工业人形机器人举例,去年10月来到展厅时,这款身高172厘米、用于工业场景的机器人才刚刚发布;今年3月,Walker S1已批量进入汽车工厂,成建制地“打工”了。
展厅之外,一个月一迭代、三个月一变革的机器人产业,走出实验室,“闯”出了更大的世界。
在北京安贞医院通州院区,机器人“药师”有条不紊地移动着,只要两三分钟的工夫,就能把药品配齐;在玉渊潭公园,机器人“巡护员”负责检查树木虫害,让樱花绽放得更美;在煎饼摊上,机器人“大厨”3分钟就能摊出一张冒着热气的煎饼,厚薄软硬皆宜;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机器人“助教”可以在课下为学生解答各种问题。
工厂、医院、学校、公园……北京已支持形成了12类200项机器人创新产品,在134种场景内应用,成为全国领先的机器人技术创新和产业聚集地。
关于未来生活的变革还在继续。8月8日,机器人大世界完成第二轮升级,以全球首家具身智能机器人4S店的面貌,重新开门迎客。
观众不仅能在一层观看各式机器人秀绝活儿,也能在二层的“未来互动区”,与机器人来一场体能和脑力的竞赛。“机器人投篮又稳又准,我得向它学习。”高中生李鑫刚和机器人完成了一场投篮比赛,满身是汗,“机器人动作太专业了,还会压腕投篮呢。”
“人形机器人的最强阵容都在这里。”朱蕊说,店内的50余款机器人,涵盖医疗、工业、陪伴、仿生、人形双足等七类,“可以现场体验、购买,还有一站式维保,买机器人就跟到4S店买汽车一样简单。”
这只是4S店的1.0版,还有2.0版。“吃喝玩乐住,科技旅游的新时代来了!”朱蕊期盼着,机器人大世界能成为新的消费地标,人人都能在这里感受到前沿科技的魅力。
下一篇:周一!大消息,英伟达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