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与数据要素,三者协同创新助力企业实现怎样的跨越式发展?
8月上旬,苏州协同创新智能制造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苏州协同科技”)正式宣布完成C轮融资。
本轮增资由建信国贸领投,老股东国投美亚跟投,并成功引入新锐战略投资方北京祯祥资本。
这背后,是苏州协同科技业绩高增长。
据悉,该公司 今年1-8月营收比去年全年增长50%。
据悉,本轮融资将重点投向垂直行业大模型研发与高端人才引进,意味着这家从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服务起步的企业,正在向AI与数据双轮驱动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1
物理AI平台9月正式发布
苏州协同科技成立于 2017年6月,最初以智改数转、标识解析为核心业务,先后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国家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及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领军企业。
截至目前,苏州协同科技已服务超5000家企业,累计解析标识量360亿次,接入设备超250万台,覆盖汽车、电子、机械等8大行业。
深厚的产业数据积累为其AI领域前沿性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该公司与中国信通院、西安交通大学等机构合作了“物理人工智能规则验证与测试评估平台”,实测数据显示,平台应用实现测试效率提升80%,显著降低真实环境测试成本70%。
“平台将在9月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正式发布。” 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总经理袁雪腾透露。
物理AI,即融合力学、热学、电磁学等超10项物理场建模技术,为AI系统提供高精度数字孪生测试环境。
上述平台打造“规则建模—场景仿真—动态评估”全链路测试评估体系,以关键技术支撑推动AI在物理世界的可靠落地,构建创新全链条生态体系。
“项目可大幅提升机器人和智能设备在真实环境中的适应性,通过降本增效和生态集聚效应培育新兴产业。”袁雪腾表示。
2
战投资本为何持续加注?
从B+轮到C轮的领投方均是建信国贸,连续两轮加注投资的逻辑是基于苏州协同科技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垂直大模型”融合中的突破性进展。
“标识解析+区块链确权技术已帮助客户降低数据集成成本60%以上。”袁雪腾透露,这一硬指标成为资本看好其商业化能力的关键。
老股东国投美亚跟投,看中的是其从“标识解析服务商”向“数据要素+AI大模型”服务商的转型能力。
新股东北京祯祥资本在智能硬件领域有深度布局,未来或推动边缘计算硬件与工业大模型的协同优化。
其中,在垂直大模型落地方面,苏州协同科技已明确“行业先行、环节打通”的策略。
该公司与中国农垦等国有农业集团合作,打造了农业领域的“谷语大模型”,成为江苏省首个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的AI农业大模型,在水稻种植、大闸蟹智慧养殖等场景应用,灌溉决策准确率达92%。
近两年,软件行业部分板块面临寒潮,但苏州协同科技却逆势增长。
对比2024年,预计今年全年营收增幅100%。
“业绩增长来自工业领域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横向复制。”袁雪腾分析,国内各区域拓展速度加快,现已注册6家子公司,并重点建设8个办事处,将成熟的数字化能力覆盖至更多的工业企业。
同时,原本聚焦工业制造的解决方案,也在向农业、新能源等领域拓展。
这其中,新能源产业的数智化也成为公司业务的有力增长点。
目前该公司与三峡科技合作,沉淀了风机、充电桩、储能等能源领域产品能力,并拓展至新疆等区域市场。
3
“爱才如命”引发创新孵化良性循环
在苏州企业界,流传着苏州协同科技创始人、董事长许伟娟“爱才如命”的故事,她曾至深圳“六顾茅庐”,只为邀请当时的腾讯人工智能领域首席专家 黄羿衡加入企业创始团队。
目前,黄羿衡担任苏州协同科技的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及执行董事。
内部创新机制同样突出。
苏州协同科技设立“9月9日创新日”,每年拿出100万元资金池奖励内部创新项目,鼓励员工组队提出新业务方向。
该企业现有硕博人才占比达到70%,已孵化45家创新团队和创业公司,集中在信息化、智能制造、信息安全等生态领域,形成“创新-孵化-产业赋能”的良性循环。
面对数据要素市场化浪潮,该企业推出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帮助企业完成数据资源盘点与治理,为数据资产入表奠定基础。
“通过构建高质量数据集与可信数据空间,推动数据生态建设。”袁雪腾表示,正在探索工业数据经纪人模式,破解数据权属界定难题。
基于绿色低碳战略发展目标,数据要素流通与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成为未来发展重要布局。
该公司联合中国能源发展研究会碳中和专委会等机构,打造“绿色低碳可信数据空间”,项目突破能碳数据共享瓶颈,实现数据流通效率提升50%以上,降低数据获取成本60%。
通过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创新,确保数据安全可控,为能碳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提供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