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PO时间表公布,四季度揭晓核心数据
宇树科技于9月2日通过社交媒体宣布,计划在2025年10月至12月期间正式提交IPO申请文件,上市地点或瞄准科创板。此举意味着其核心运营数据将在招股书中首次全面披露,结束外界对这家独角兽企业财务情况的长期猜测。
公司创始人王兴兴将上市比喻为“企业高考”,视作对九年创业历程的总结,也是对投资人的关键交代。此前,公司已于7月18日启动上市辅导,中信证券担任保荐机构,按计划将于四季度完成综合评估并递交材料。
2. 业务拆解:四足机器人占65%,人形产品商业化仍处早期
据宇树披露的2024年收入结构:
- 四足机器人(占比65%) :主力产品Go系列售价1-2万元,年销约2.37万台,全球市占率近70%。应用端以科研教育(80%)为主,工业领域(消防、巡检)仅占20%。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及消防机构是其典型客户。
- 人形机器人(占比30%) :包括H1、G1等型号,单价约10-20万元,目前完全应用于科研、教育及消费场景。尽管因春晚表演引爆关注,但二手市场转售价格已从高峰期的日租万元降至3000元,反映出短期热度回落。
- 零部件业务(5%) :主要为关节模组等核心组件供应。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自2020年起连续五年实现盈利,2024年营收突破10亿元,印证了其在四足机器人市场的统治力,但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落地仍待突破。
3. 资本盛宴:估值120亿,巨头争抢“入场券”
宇树的股权架构显示:
- 创始人王兴兴通过直接持股(23.82%)及员工持股平台(10.94%)合计控股34.76% ,为实际控制人。
- 美团以8.25%持股成最大外部股东,红杉中国(7.13%)、腾讯、阿里巴巴、中国移动、吉利等紧随其后。
- 公司经历10轮融资,2025年6月C轮融资后估值达120亿元,半年内增幅超50%,资本抢筹趋势明显。其中,早期投资人尹方鸣在2020年退出时仅获5倍回报,错失后期百亿估值跃升,成为“最遗憾退出者”。
4. 挑战:安全争议与商业化瓶颈
IPO冲刺之际,宇树面临双重压力:
- 技术争议:2025年4月,海外研究人员指控其Go1机器狗存在“后门漏洞”,可能被黑客操控窃取数据。公司紧急回应称系第三方服务密钥泄露,已于3月关闭相关服务,强调“不会故意留后门”。
-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质疑:尽管王兴兴预测“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未来几年将年翻一番”,但金沙江创投朱啸虎等投资人质疑应用场景的真实性:“谁愿花十几万买机器人完成预设工作?”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专家汪张明指出,行业仍处于专用机器人初期阶段,距离消费端普及仍需技术突破。
5. 行业信号:机器人公司集体冲上市
宇树的IPO计划并非个例,而是具身智能赛道爆发下的资本涌动缩影。2025年以来,乐动机器人、仙工智能、卧安科技已提交港股招股书;优地科技、节卡机器人进入IPO排队;云鲸智能等启动Pre-IPO融资。
大厂与风投争相布局,反映出市场对“人形机器人取代重复劳动力”的长期押注,但技术成熟度与场景适配仍是行业共同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