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飞
在人工智能时代,新文科的变革也在发生。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正在解构传统文科研究路径:它将人类近乎全量语料以概率形式压缩,人工智能成为研究者的工具,参与生成假设、设计实验、计算结果、解释机理步骤,开展探索式科研,重塑了问题解决范式。更为重要的是,对于跨越时空的具体问题或任务,人工智能可从浩瀚语料中挖掘科学知识碎片之间的时空关联,将其呈现在研究者面前,让其不断增强判断力,突破个体认知的局限性,高效参与到“源于无”的创新中。
对此,高校必须主动谋变。工业时代的教育理念已无法应对AI冲击,一定要将人工智能这个工具用起来。目前,浙江大学打造了全校分层分类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推出了“AI+X”微专业等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一批老师已经自主的拿起了人工智能这一革命工具。比如,我和团队与浙大文学院展开跨学科合作,研发了敦煌残片缀合算法和工具平台,用AI去完成繁琐的残片缀合工作;浙大外国语学院有一套生成式AI辅助的“慧学外语”智能学习平台,具备测评英语学习者能力、协助英语教学者开展生成式AI教学以及数字人微课制作等核心功能。
从更大的角度来看,我想引用著名物理学家、量子论的创始人马克斯·普朗克的观点: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单元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身,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学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链条,这是一个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
因此,推动学科之间的融合是重要且必要的。尤其在本科阶段,是认知观塑造的过程,我们既要让学生学到解释世界的本领,即通过文科学会提问,学到批判精神和探索意识,又要让学生掌握前沿的工具,具备拓展认知疆域的能力。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围绕“智能时代、教育何为”这一命题,浙江大学发布《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红皮书》提出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构成内涵、培养的目标与愿景以及培养的载体、行动与策略。我们希望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是一个有机融合的整体——系统化的知识是基石,构建式的能力是支撑,创造性的价值是引领,而人本伦理则是贯穿始终的准则。
(作者系浙江大学本科生院院长、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本报记者 周林怡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