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AJU视界)
这届年轻人连说话都“懒”
以“Z世代凝视”反击内耗
Z世代的社交方式时常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此前亦因“躺平”、“回避内卷”和“悄然辞职”等现象受到诸多争议。他们似乎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社交“代码”,往往令外界感到新奇与难以理解。近日,全球社交媒体平台TikTok上兴起与Z世代(1995年至2009年间出生者)相关的新话题——“Z世代凝视”(Gen Z Stare),迅速登顶热搜榜。当服务人员热情询问“需要帮忙吗?”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如以往般迅速作出回应,而是选择面无表情地凝视对方片刻,随后默默移开目光,该行为引爆全球多个社交平台的热烈讨论。
所谓“Z世代凝视”,是指在人际交流中不立即以语言回应,反而出现短暂的表情空白,目光停滞、神情放空,仿佛沟通出现“卡顿”。这一现象尤其多见于与服务行业陌生人的互动,或工作环境中的日常沟通。《福布斯》将其描述为“如同公路上被车灯突然照到的鹿”,形象地捕捉了其中所呈现的怔忡与抽离感。
部分千禧一代(1983年至1995年间出生者)认为,Z世代在工作与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出令人不适的沉默和缺乏情感投入。有批评指出,这类行为是职业素养和沟通能力不足的表现。在长辈眼中,这样的反应往往被视为“失礼”,甚至令人感到“被冒犯”。
然而,Z世代认为这是减少不必要客套及以最直接方式传递信息的新型沟通方式,他们提出,过度热情和冗长的社交对话实际上构成一种“社交负担”,而适当的沉默与眼神交流足以传达“我明白了”或“我不需要帮助”的含义。网络上亦有观点认为,以往必须挤出笑容以示回应,而现在只要一个眼神就够了,这是对“过度礼貌”的反击。
专家分析指出,“Z世代凝视”现象与新冠疫情和数字化成长环境密切相关。Z世代在成长的关键阶段,线上课程、视频会议和社交媒体占用大量时间,虚拟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面对面交流。在屏幕背后,频繁的眼神接触不再必要,他们更习惯于借助文字和表情包完成互动。此外,疫情期间普遍佩戴口罩,致使面部表情难以识别,也在无形中促使年轻一代在现实社交中逐渐减少表情的使用。
在中国,“Z世代凝视”亦被称为“00后凝视”,近期在社交媒体平台引发广泛关注,“社交冷感”、“懒得回复”及“拒绝内耗”等话题持续升温。许多年轻人坦言,“少说话、多沉默”已成为自我保护的策略。他们认为,疏离实则是恪守边界感的礼貌体现,通过眼神回避无效寒暄,被视为一种更为节能、高效的非语言沟通方式。Z世代的沉默,本质上传递的是“我虽没兴趣,但依然在场”的社交姿态。
中国社交平台Soul发布的《2024年社交趋势洞察报告》显示,54%的年轻人将“保持经常联系,同时享有独处空间”视为理想的社交状态,而仅有12.6%的受访者选择“频繁黏在一起”。反映出亲密关系不再是年轻一代的生活刚需。他们更追求在自主性与情感联结间取得平衡,紧密的人际关系逐渐稀释,转向更为轻盈的“搭子社交”。这种保持边界感和独立性,避免过度依赖和情感黏腻的社交模式,被称为“零糖社交”,喻指年轻人致力于剥离传统社交中过度的情感绑定与社会义务,转而追求一种清爽、低负担的社交体验。
韩国名知大学青少年研究专家权日南(音)教授指出,与信息量丰富的面对面交流相比,线上沟通显著简化了情绪表达,促使Z世代更倾向于采用低能量消耗的社交模式。当这种行为习惯延伸至现实生活,便形成了“沉默+凝视”的交流风格。
“Z世代凝视”就像是弱者无声的抵抗,虽静谧且微弱,却比“以卵击石”更显稳妥,也比无动于衷、完全漠然多一丝表达。“Z世代凝视”争议背后是代际认知的割裂。每一代人均承载自己的时代印记,而隔阂往往源于不同群体在经验积累与价值判断上的差异。一味苛责年轻人缺乏礼数、社交能力不足,以批评掩饰对新社交形态的认知焦虑,未尝不是另一种出于自我维护的防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