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今儿个聊点玄乎又实在的 —— 遥远星系中心那超大质量黑洞,还有它喷出来的玩意儿跟星系里造星星的速度到底有啥关系。说真的,我当初第一次听说这俩能扯上边的时候,脑子里第一个念头是 “这咋还能扯上关系?一个是能吞掉光的怪物,一个是催生新星星的‘妈妈’,这不八竿子打不着嘛”。
后来跟着看了些观测数据,也不是啥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的那种,就是大概知道有些星系里,黑洞喷流特别猛,那股子能量往星系里一冲,原本可能聚在一起形成新恒星的气体云,一下就被冲散了。你想啊,就跟咱准备包饺子,刚把面团揉好,突然来了阵大风,把面团吹得哪儿都是,还咋包饺子?恒星形成差不多也是这意思,气体云散了,没足够的物质聚在一起,造星星的速度自然就慢下来了。
我记得有次看天文学家分享的观测图,不是那种特别高清、标注得清清楚楚的,就是模糊的一团亮斑,旁边配了几句说明,说这个星系中心的黑洞喷流强度算中等,然后星系里恒星形成率也处于中间水平。当时我就琢磨,这是不是就跟咱平时喝水似的,喝少了不行,喝多了也不行,喷流太强不行,太弱是不是也有问题?要是喷流太弱,没办法把星系里一些多余的、可能干扰恒星形成的物质清理掉,是不是也会影响恒星形成啊?
不过也不是所有情况都这样,有次看到个特例,某个星系黑洞喷流挺强,但恒星形成率也不低。一开始我还纳闷,这不跟之前想的不一样嘛,后来才知道,那个星系里的气体云特别多,喷流虽然冲散了一部分,但剩下的还足够形成新恒星,而且喷流好像还在某种程度上把气体云压缩了一下,反而帮着启动了一些恒星形成的过程。你说这事儿怪不怪,有时候看着是 “破坏者” 的东西,换个环境,说不定就成 “助力者” 了。
现在想想,研究这玩意儿还挺有意思的。咱平时抬头看星星,只觉得它们亮闪闪的,哪会想到在遥远的星系里,黑洞和恒星形成之间还有这么复杂的牵扯。也不是说有啥特别精确的规律,不是说喷流强度达到多少,恒星形成率就一定是多少,反而更像是各种因素在互相影响、互相制衡。有时候觉得,宇宙这事儿,跟咱生活里的好多事儿一样,没那么多绝对的、板上钉钉的规律,更多的是各种意外和巧合凑在一起的结果。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就是了解这些宇宙里的事儿的时候,会突然觉得人类特别渺小,但又特别厉害?渺小是因为咱连太阳系都没出去过,却要研究几十亿、上百亿光年外的东西;厉害是因为凭着各种仪器和智慧,还真就能发现这些隐藏在宇宙深处的关联。有时候我会想,说不定再过个几十年、几百年,咱们对这些事儿的理解又会不一样,可能现在觉得对的,到时候发现其实还有别的情况,就跟以前人们觉得地球是宇宙中心一样,慢慢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
也不知道你们看这些内容的时候是啥感受,是觉得挺神奇,还是觉得有点绕,听不懂?反正我每次琢磨这些的时候,都觉得脑袋里乱糟糟的,但又特别兴奋,总想着再多了解一点,看看还有啥没发现的 “小秘密”。你们要是有啥想法,或者听过啥不一样的说法,都可以在评论区聊聊,咱也不是啥专家,就是一起凑个热闹,聊聊这宇宙里的新鲜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