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5时26分将迎来年度最小蛾眉月。天文科普专家表示,如果天气晴好,25日和26日傍晚日落后至月落前,感兴趣的公众可赏这轮“新月吐蛾眉”。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文科普专家修立鹏介绍,在农历的每个月里,月球的视形状都有周期变化,这就是月相。月球在一轮完整的月相变化周期中,会呈现出“新月”“蛾眉月”“上弦月”“盈凸月”“满月”“亏凸月”“下弦月”“残月”等形态不同的月相。
这是2021年累计用时3个月拍摄完成的农历初二到二十九的“月相全家福”。(杨婧 摄)
蛾眉月在农历上半月和下半月会各出现一次。第一次是在新月和上弦月之间,第二次是在下弦月和新月之间,也称“残月”。“这两次蛾眉月都呈弯月形,纤细的弧度,宛如女子细长的眉毛,但朝向相反。”修立鹏说。
所谓“年度最小蛾眉月”,指的是月相为蛾眉月时,月球同时运行至远地点附近,此时蛾眉月的视直径较小。修立鹏说,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在运行过程中距离地球时远时近,最远时超过40万公里,最近时则不到36万公里,两者相差约5万公里。当月球运行到远地点附近时,形成的蛾眉月被称为最小蛾眉月,反之,当月球运行到近地点附近时,形成的蛾眉月则被称为最大蛾眉月。
2024年8月7日,在北京北海公园拍摄的蛾眉月。(钟奕 摄)
如果把本年度的蛾眉月按照大小“排排个儿”,4月1日的蛾眉月是最大的,9月26日的蛾眉月是最小的。
修立鹏建议,25日和26日的月相变化不大,这两天日落时分,感兴趣的公众可朝向西南方向观测,弯弯的蛾眉月像一个反写的英文字母“C”。
2021年9月8日,在新疆哈密大海道拍摄的蛾眉月。(王俊峰 摄)
人们观测蛾眉月时会发现,除了明亮的部分外,阴暗的部分同样隐约可见,这是为何?“月亮本身不会发光,明亮的部分是月亮对太阳光的反射,而阴暗的部分也会被地球反射的太阳光照亮,只不过经过多次反射以后亮度不是很高,这种现象被称为‘灰光’‘地照’或‘新月抱旧月’。如果使用相机或手机拍摄,灰光部分的月球地貌也会清晰可见。”修立鹏解释说。(记者周润健)